湖北分数线一路走来的饭碗-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一路走来的饭碗-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辛勤工作半天,不知不觉,又到饭点咯!当我们抄起筷子勺子大快朵颐以解饥馋的时候,可能都很少注意到手里捧着的饭碗。虽说“阿碗同志”一日三餐都常与我们同在,可我们却未必了解它嫡女晚七。说真的,这个嘴巴有多大食量就有多大的家伙可不简单呢!
说到碗,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饭!据此,我们得知了“阿碗同志”的真实身份——食器。更具体地说,应该是一种盛食器。没错啦,它能够装盛食物,以供取食。但是比起这个真实身份,阿碗的身世就不那么好把握了。
翻阅目前留存的文献材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先秦两汉的文字记录中,“碗”字的出镜率并不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难道古时候没有碗吗?李蕴桥事实上,湖北分数线我们相信,古时候应该是存在着一类在功能上同今天的碗类似的盛食器,至于人们如何指称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商周时,贵族们跪坐于地,从青铜簋中取食,这里的簋(guǐ)就有着同碗类似的盛食功能。又如,《方言》卷五中指出,先秦时宋、楚、魏地区将一种小型的盛食器称作“盂”。直到后来,才比较普遍地用“碗”来指代这种日常所用的盛食器。

△“即”字的甲骨文写法。字形如一人跪坐于地,从器中取食,表示就食之意。

△“既”字的甲骨文写法。字形如一人转头与器相背,准备起身离去,表示食毕之意。
随着时代从石器时期跳到青铜时期再跳到铁器时期,碗的质地一直在发生变化,材质变得越来越多样永乐剑侠,此外,根据身份的不同,持有碗的数量也很不一样,比如说西汉南越国的贵族与臣民墓葬群里,普通臣民只有1个陶碗随葬,低级贵族的墓葬则会有3~4个陶碗,而高级贵族墓葬中,如M1177这座墓随葬了多达20个陶碗,而且形制有所区别,估计下葬时盛放不同的东西。

南越国贵族墓葬的陶碗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南越国隔壁的长沙国,在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之墓(马王堆1号墓),由于级别高,随葬的就不是仅仅是一般的陶碗了g7001,而是漆制的碗。墓中随葬的一套漆器,包括5个漆碗,以及酒卮、耳杯、筷子等,很可能就是辛追夫人日常就餐所用的餐具。这5件漆碗,口沿比较浅,形式盘(原报告称为小食盘)祖国赞美诗。

案上的碗(小食盘)
像这种碗(小食盘),辛追夫人墓一共出土了20件,出土时荣耀渭南网,有的还盛放了食物:一件盛放了牛排骨、一件盛放了面食、一件盛放了鳜鱼骨、一件盛放了牛肩胛骨,还有两件盛放了雉骨余干教育网。此外,除了这种小碗,墓中还有口沿更深的“碗”,发掘报告称为盂,可能是用于盛饭液态食物的。

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盂
而地位比辛追夫人级别更高的南越王赵眜,作为标准的吃货,墓中的炊具和食器种类丰富,虽然漆木器都朽烂,碗类仅存陶碗,但是有三只陶碗十分地特别,它们出土于东耳室,都是浅腹、平底的造型,在表面还有几圈墨色的纹饰,显得十分古朴。而特别之处就在这些碗的腹下底,我们意外发现了用墨书写的字迹“实祭肉”。相信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些墨书究竟代表着啥意思,可惜由于史证有限,关于这些墨书目前还没个定论斗破之灵风。。迷幻学院。

南越王墓出土的陶碗与“实祭肉”墨书
西汉中期开始,考古中发现的玻璃大量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出现,有的是中国本土制造的玻璃,有的则是海外舶来品高兮妍。1954年,广州小北发掘了一座西汉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了3件深蓝色的玻璃碗,据同位素X射线荧光分析鉴定,属于钾钠玻璃系统,从起制作风格和所含元素分析,应当是地中海沿岸古罗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纪的产品。

广州小北出土的玻璃碗
随着时代的发展,碗的用途也逐渐发生改变,除了装盛饭菜之外,人们也常用碗来饮酒饮茶。伴随着制碗工艺的发展达达兔,碗的形状、纹饰也越来越精巧。
除此之外,人们赋予了“阿碗同志”许多非常特别的意义。比如我们常常把工作同碗联系起来。相信各位对“饭碗”系列的词汇一点儿都不陌生——铁饭碗(稳定的工作)、金饭碗(待遇优厚或国家公职的岗位)、砸饭碗(赖以生存的工作遭到破坏)、丢了饭碗(失业)等等等。说到就业,不少职位有持证上岗的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不少应聘者都努力考证夏铭浩。这样为证辛劳的求职者,被冠名为“考碗族”。说起来,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到了。其实对于工作,每个人的理解与经历都不同榛生,努力终将有回报,小编在此也衷心祝愿各位职场好运啦!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在对“阿碗同志”有所了解之余,也加快了扒拉饭菜的速度。各位吃好喝好开工顺利哈阿法林!不多说了,小编也去找点东西填肚子了。咦,我的碗呢?……
(如想了解更多关于“阿碗同志”,推荐大家看看姚江波《中国古碗》、冯振安《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编辑:霍雨丰

往期精彩推送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越”韵风华上巳节
据说泱泱大唐,腰不好的人玩不转它们
这件铁器真奇葩!
他可能是南越国里最神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