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火影官网一路到湘江(湘浙方言有趣的联系)-慈韵

一路到湘江(湘浙方言有趣的联系)-慈韵

湖南与两浙相隔千里,在方言上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共性,比如声母都保留浊音,韵母趋于单音化,还有诸多相似的表达方式沧海利剑。由于儿时在湖南住过一阵,我对两地这一有趣的联系抱有极大的兴趣,因而打算以一点浅显的认识,做一介绍杨凯迪。
“湘浙一体”说
“湖南与两浙曾明显地构成同一个方言区”,这是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在对我国各地方言进行详尽对比后得出的结论江海人才网。那么要了解两地方言的特点,不妨从全国汉语方言的格局入手。

深橘色的湖南方言vs浅紫色的两浙方言
如今全国的汉语方言,按照形成史、语音面貌、分布地区归类,大致可分成八种(按俗称):
官话(如常见的北京话、四川话、江北话);
山西话(在北方独树一帜的山西一带方言,亦称晋语);
江南话(以上海话、绍兴话为代表的两浙方言,亦称吴越语);
江西话(主要通行于江西及湖南东部的方言,亦称赣语)
湖南话(以新派长沙话、老派双峰话为代表的湖南方言,亦称湘语);
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
客家话(在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一带的方言);
福建话(发源于福建,在台湾、东南亚流行的方言,如常见的闽南话、潮汕话、福州话);

共和国早期拟定的“江南话”课本
相比北方的官话赵华山,两浙江南话的最大特点,在于保留入声与浊音(可参看给慈溪话注音中提过的“轻重缓急”)。之所以说保留五星物语,是因为这是隋唐中古汉语所具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现代汉语方言共同的祖先。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方言中都存在,而能系统地保留浊音的,就只剩两浙与湖南了。
所谓浊音,是一种伴随声带明显震动的“浑浊”的发音方式(不妨试一下用慈溪话发:皮、头、公,再对比普通话)。对汉语方言来说,保留浊音也可认为是一种保持塞音声母三分的方式,即(请对比慈溪话与普通话):
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浊音
比p:批ph:皮b
斗t:透th:头d
公k:空kh:共g
如果说隋唐时期的汉语曾严格地保持这种塞音的三分,那么到现代,许多汉语方言最后一列的浊音字都已清化了(如普通话、广东话)。这使两浙与湖南方言的塞音三分显得非常特别。
事实上除了湘浙,在两地之间的湘鄂赣边界,也零星分布着一些浊音地区,它们组成了一条在语言上连接湖南与浙江的长廊,被称为“浊音走廊”。

湘东北-赣北-皖南-浙西的浊音走廊
“浊音走廊”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似乎暗示着湘浙语言上的相似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某种历史上的深远联系。
楚越渊源
《吕氏春秋·恃君》有“扬汉之南意甲小旋风,百越之际”,百越,就是指当时居住在扬子江、汉水以南各地的越人。春秋时湘浙所在的南楚与吴越,原住民均为越人,拥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由于楚人南下,洞庭湖地区的越人率先被取代叶子淳,湖南便有了比东部吴越更先进的楚文化。

吴越出土的带有明显楚国风格的青铜器

吴越青铜器上的鸟虫书
在两浙发现的青铜器、鸟虫书(吴越古文字)周倩如,都可以发现当时这种先进的楚文化对吴越的影响,春秋时越国的大臣范蠡、文种也都来自楚国。《吴越春秋》中一首著名的《越人歌》唱道:
“日月照耀乎寝已迟,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余心犹悲。日已迟兮狡猾家丁,何以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
是不是很像屈原的《楚辞》?鞠婧袆这说明当时的吴越与南楚,在语言上高度的相似性是仍然存在的。

战国时期楚越的大致位置,后越被楚吞并
如今的汉语方言,被认为是历代南下的中原人带来的古汉语与各地方言逐渐融合成的结果。南下的汉人往往经过长江高椅古村,先到达三大湖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当这里人口显得稠密时,再继续南行。因而洞庭湖与太湖一带接受了最早的中原移民,这里的“南楚方言”和“吴越方言”大约在汉朝就已成形了。
汉末以来,多次大规模移民继续南下,此时他们只能越过人口稠密的长江南岸,往更南的地方寻找空间。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都是在汉、唐、宋一次次南下的中原移民的基础上生成的。

之前见过的汉人南迁图
例如西安阳光国会,西晋永嘉之乱后,汉人开始移入福建,中原“衣冠八族”经南梁、初唐、五代三次入闽,渐渐形成了福建方言;广东话则生成于唐末天涯四美是谁,成型于宋朝。客家话始于南宋,从河南、山西来的中原人沿鄱阳湖一带南行,最终定居在粤、闽、赣交界的山区。由于形成时间较晚东北特钢贴吧,这批客家移民的语言同当时鄱阳湖畔的古汉语已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的迁入,被认为是切断了来千年来从两浙至湖南的语言带众易居,这是由“浊音走廊”得出的推论。
慈溪话与双峰话比较
为了对两地方言有一个更直白明了的认识,我取两地方言做一个简单的音韵对比赵县政府网 。在湖南,由于地形复杂,境内方言差别很大,其中的湘语大致可分两类:以长沙话为代表,已失去浊音的新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浊音保留较好的老湘语。两浙地区虽也是“十里不同音”,但北部太湖-宁绍平原的统一度较高。

深色为新湘语(长沙)浅色为老湘语(双峰)
由于篇幅有限,我仅取老湘语的双峰话与吴越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的慈溪话做一简单音韵比较。
(拼音还是参照之前给慈溪话注音中的方案,下划线代表白读音,无法找到双峰数据的用新化代替)
一、声母











二、韵母
*这套慈溪话拼音中的[ei][ai][oe]等均为单元音
1.中古[-i]韵尾字:







2.中古[-u]韵尾字:



三、无韵尾主要元音







五、韵尾
山、咸摄舒声字:双峰话初合口字韵尾丢失外,如
凡 wa;范 hua/wa;泛 hua;端 tua;幻 wa;关 kua;
其余均与慈溪话一样,均转变为鼻化韵。
臻、深摄舒声字:双峰话与慈溪话一样,均转变为[-n]韵尾。
宕、江摄舒声字:双峰话保留[-ng],慈溪话均转化为鼻化韵。
曾摄字:双峰话与慈溪话均部分转变为鼻化音,部分为[-ng]韵尾。
梗摄字:双峰多数念[-n]韵尾毒鱼藤,部分字念鼻化韵,白读层有[-ng];慈溪话中均为鼻化韵。
通摄字:双峰均为[-n]韵尾;慈溪均为鼻化韵。
六、几个结论:
双峰话在声母、韵母、韵尾上与慈溪话都可以找到很多规律性的一致。
双峰话舒声字的古浊声母保留得很好,与慈溪话塞音的三分基本可以完全对应,入声字浊音一律清化,规律性很强。
在韵母上,双峰话也与慈溪话一样,中古[-i]韵尾、[-u]韵尾字均为单元音。如果从中古音演变而来看,可以认为都发生了元音后高化我是火影官网。当然这一特点也可能是湘浙两地古老的固有特征。

美丽的湘中小镇—双峰(来自1993版《双峰县志》)
我觉得双峰话与慈溪话是一对很好的样本,两种方言的规律性都较强,可以找到湘浙方言许多喜人的共性。
但无论是两浙还是湖南,各地方言的差异都很大,这么小的样本毕竟是管中窥豹。双峰甚至都不能完全代表保留浊音的湘中一带,例如离双峰不远的祁东、祁阳,就在入声调上也保留了浊音;而在娄底、衡阳,声母的清化却更加严重,塞音的三分已经不那么规整。
另外,除去音标本身的局限性以外,双峰话与慈溪话但实际听感上,即使相同音标的两个字,差异也可能很大。例如双峰话的浊音被认为“很软”,送气很小,与两浙的“清音浊流”很不同。
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好哉,阿拉下期再会。
相关链接:
再话文白异读
给慈溪话注音
嬉嬉 搞搞 白相相
宁绍一带的昆曲
到底有多少地方说“阿拉”
补习补习土话(二)俚语
长按打赏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