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世子七十二种“七药” 太白山野生珍稀植物(五)--太白山

七十二种“七药” 太白山野生珍稀植物(五)|-太白山
久负盛名的“药山”A BEAUTIFUL SPRING

"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遍野都是宝软硬天师。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太白山中草药久负盛名,被誉为“药山”。初步统计太白山中草药约600多种,属国家管理的二类药材有24种,如党参、生地、黄蓍、贝母、茯苓、天麻、麝香等,占国管药材总数的80%:属全国名贵药材16种,如麝香、鹿茸、天麻、熊胆等,占全国名贵药材种类的47%。太白山区年产中药材约100多万公斤,产值达百万以上。特别是以72个“七药”为主的“太白山草药”,在民间广泛应用黄长烨,享有很高的信誉。“七药” 的由来A BEAUTIFUL SPRING

太白山"七药"多具有活血止痛、抗癌消肿、祛瘀除痹等功效,是秦岭太白山药用植物奇特而典型的代表。关于"七药"的名称众说纷天命英雄纭北四村,明朝李时珍对"七药"的理解是:"青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太白山"七药"被赋予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名字,诸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植物"大叶堇菜"、"金线重楼"、"大血藤"、"流苏虾脊兰",分别叫做"寸节七"、"螺丝七"、"五花七"、"马牙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植物"水葫芦七";能健脾化湿的植物"盘龙七";有消导功能的植物鸢尾又叫"青蛙七";具有渗湿利水功能的植物杓兰,又叫"蜈蚣七"等等。“七药”历史A BEAUTIFUL SPRING

早在1953年,美国就将太白"七药"的桃儿七提纯制成药品用于抗癌,并载入美国《药典》。现我国《药典》收入太白"七药"6种。太白"七药"应用广泛,功能奇特,已引起广泛关注。经国医肿瘤研究所数年多次研究论证,认为"七药"是太白山药用植物奇特而典型的代表。"七药"最早载于1590年《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之"三七"毛金花,但其后的三百余年发展极为缓慢,志著很少或无收载。本世纪60年代,太白山地区的草医药农将太白"七药"编辑成草药性赋和歌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才使"七药"得以迅速发展。近20多年来吴育奇 ,收载于书著中的太白"七药"已达百余种。思悼世子种类及分布A BEAUTIFUL SPRING

太白山“七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据初步统计六壬神课,太白山共有"七药"149种(133植物种、16变种),隶属于102属、45科,涉及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四大门类,但较集中于Liliaceae, Ranunculaceae, Polygonaceae, Umbelliferae等草本科,它们分布于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和亚高山灌丛草甸三大植被谱带,生长于各种生态环境下,在太白山地区分布很广干支魂,蕴量颇丰农家秋色,是一个巨大的中草药天然宝库反刍的意思。根用药

桃儿七:小檗科鬼臼,为名贵草药,生于海拔2500~3300米的林下阴湿处,主产太白山、鳌山。
铁牛七:毛茛科太白老虎草(别名铁棒锤),为名贵草药,生于高山顶、山坡草地、灌木林间,主产太白山、鳌山。
长春七:伞形科石黄风(别名长虫七),生于山谷、山坡石隙,主产太白山、鳌山。
金牛七:毛茛科太白乌头,生于高山荒坡阴湿地,主产太白山、鳌山。
朱砂七:蓼科毛脉蓼,生于山坡、沟地、滩地、乱石堆,主产太白山、鳌山谈爱李白。
红毛七:小檗科类叶牡丹,生于海拔1600~2000米林下、阴坡草丛,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荞麦七:蓼科翼蓼,生于海拔1800米左右山坡、沟岸、灌丛、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人头七:兰科角盘兰,生于海拔1600~2200米山坡,主产太白山。
太白三七:伞形科红花芹,生于高山草地、林缘湿润肥沃处,主产太白山、鳌山。
天王七:忍冬科莲子藤,生于海拔2000米林下阴湿地,主产太白山、鳌山。
云雾七:毛茛科秦岭翠雀花,寄生于海拔1900~3000米山林树梢,主产太白山。
拐枣七:毛茛科大叶升麻,生于山林半阴处,主产太白山。
麻布七:毛茛科穿心莲乌头,生于海拔1500~3300米山谷溪旁、山坡林下,主产太白山。
牌楼七:兰科毛杓兰,生于海拔1500~2800米林下、山坡。主产太白山。
算盘七:百合科算盘草,生于海拔2000~3000米山坡林下,主产太白山。
膀胱七:兰科小花火烧兰,生于海拔2500米左右山坡,主产太白山。
水葫芦七:菊科圆叶草,生于海拔1400~2800米山坡灌丛、林下阴湿处,主产太白山。
九牛七:毛茛科黑儿波,生于高山密林,主产太白山、鳌山。
葫芦七:菊科肾叶橐吾,生于海拔1800~2000米山坡草地潮湿处,主产太白山、鳌山。根茎用药

纽子七:五加科大叶三七远方情人,生于海拔1200~2800米林下、灌丛阴湿处,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尸儿七:百合科延龄草,生于山坡、林下,主产太白山、鳌山也许不易。
盘龙七:虎耳草科秦岭岩白菜,生于海拔2500~2800米峭壁石崖缝隙中艋舺插曲,主产太白山。
窝儿七:小檗科山荷叶,生于高山阴湿处、杂木林下,主产太白山、鳌山。
青娃七:鸢尾科鸢尾,生于山坡、林缘,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偏头七:百合科鹿药,生于林下、山坡阴处,主产太白山、鳌山。
蝎子七:蓼科珠芽蓼,生于海拔1500~3000米山坡沟畔、林下湿地,主产太白山、鳌山。
蜈蚣七:蓼科中华抱茎蓼,生于海拔1300~3000米山坡沟畔、林下湿地,主产太白山、鳌山。
朱砂七:蓼科血三七,生于中山草坡、林缘,太白县各乡镇均有分布。
红三七:蓼科支柱蓼,生于海拔1200~2500米阴湿山沟、溪边草丛,主产太白山、鳌山。
竹根七:百合科开口箭,生于海拔1700米左右山地林下、山涧溪沟湿地,主产太白山、鳌山。
螺丝七:百合科金线重楼蒋梅英,生于海拔2000米左右林下阴湿处,主产太白山、鳌山。
扇子七:兰科扇脉杓兰,生于海拔1000~2000米山坡、林下阴湿处,主产太白县黄柏塬乡。
狮子七:景天科狭叶红景天,生于高山坡,主产太白山。
金毛七:虎耳草科多花落新妇,生于山坡林下,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全草用药

凤尾七:景天科香景天,生于海拔2300~3700米山坡、山梁石隙,主产太白山。刘梦夏
麦穗七:酢浆草科山酢浆草,生于林下较阴湿地,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猪鬃七:铁线蕨科铁线蕨,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溪边岩石上,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蜂子七:水龙骨科毡毛石韦,生于海拔1200~2560米岩石上、树杆上,各乡镇有分布。
鸡血七:蓼科金线蓼河南监狱网,生于阴湿路旁、山谷、林下,主产太白山。
羊耳蒜:兰科羊耳蒜,生于林下、荒滩,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马牙七:兰科流苏虾脊兰,生于高山林下,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羊膻七:伞形科鹅脚板,生于山坡阴湿处,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景天三七:景天科景天三七,生于海拔1500~2600米山坡,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白三七:景天科白三七山色峪灵芝,生于海拔1200~2800米林下岩石上、石隙,各乡镇有分布。
追风七:蔷薇科水杨梅,生于海拔1300~2600米山坡、路旁、阴湿沟旁,各乡镇有分布。
寸节七:堇菜科大叶堇菜,生于山坡林下,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
小人血七:罂粟科白屈菜,生于海拔1200~2000米左右山坡凹地、路旁、水沟边、石隙,太白县各乡镇有分布。太白山七十二种"七药"A BEAUTIFUL SPRING

太白山七十二种"七药"是秦岭太白山中草药的精华。每味"七药"既可单味治病,也可复方组合,疗效非常独特,如铁牛七、灯台七、桃儿七、尸儿七、头发七、红毛七、硃砂七、荞麦七、葫芦七、钮子七等。很多药材名称也具有特色全医网,如依颜色命名的有"红三七、黑三七、黄三七、白三七";以金属命名的有"金刷巴,银柴胡、铜棒锤、铁牛七";以四季命名的"春白皮、夏枯草、秋菊花、冬青";以数字命名的有"一支箭、二色补血草、三角枫、四大天王、五股牛、六月霜、七叶一支花、八角莲、九斤锤、十大功劳、百步还阳丹、千里光、万年青"等;以太白山起名的有"太白花、太白茶、太白树、太白三七、太白贝母、太白米、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紫苑、太白红杉、太白杜鹃、太白丽参、太白洋参、太白人参、太白鸟头、太白黄芪、太白韭菜、太白葱、太白黄莲、太白蓼"等;以动物起名的有"龙葵、虎杖、羊膻七、牛毛七、象树枝、蛇倒退、鸡尿藤、青蛙七、狗骨头、鱼腥草、鸭础草、马牙七、猪苓、蝎子七、狮子七、兔儿伞、蚂蝗七";以形态起名的有"窝儿七、红毛七、盘龙七、石豇豆、铁丝七、四块瓦、竹根七、偏头七、云雾七、石霜、天蓬草、金丝带、独叶草、红石耳、黑石耳、爬山虎、四季青、卷柏、上天梯、叶上珠、空洞参、老龙皮、还阳草"等;以具有特殊疗效起名的有"接骨丹、润喉丹、止血丹、补血草、追风七、伸筋草、管众、防风、偏头七、尿溜溜、活血丹、见肿消";具有神话传奇的有"刘寄奴、百步接骨丹、白马桑、捆仙绳、大救驾"等。秦岭太白山无论是高山、河道、山体两界小贩,还是石崖、树木上到处都是草药的海洋,天然的药库。太白山“七药”功效A BEAUTIFUL SPRING

太白药功用颇多,效果卓然,主要表现为:
(1)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劳损、劳伤之症者如:金牛七、铁牛七、茴香七及各种"三七"等。
(2)通淋利水、散瘀消肿寻仙郭牢头,主要用于各种水肿,腹水之疾者如:麦穗七、狮子七、鸡爪七。
(3)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虫蛇咬伤者如:黄花三七、灯台七、花脚七等。
(4)止咳化痰、平喘益气、定神定志如:芝麻七、扁担七等。
(5)健脾和胃、补血温阳,主要用于胃疼、腹疼、泻泄、痢疾者如:朱砂七、盘龙七、扣子七、疙瘩七等。
(6)滋阴补肾,活血调经,主要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之疾者如:头发七、铁丝七。
(7)治胃溃疡者如朱砂七,治淋巴结核、淋巴瘤如:桃儿七、灯台七,抗菌消炎者如蝎子七、和尚七、秤杆七、五花七等。
太白草医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与中医中药理论一脉相承的。如草医认为病有七因:风、寒、暑、湿、郁、损、衰;治疗有七法:补、泻、宣、通、理、散、收。也采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补泻"、"阴阳五行"、"辨证论证"、"理法方药"等学说。这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END▼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