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谷七一时评-长江经济带“长袖”如何“善舞”-党课参考

七一时评|长江经济带“长袖”如何“善舞”-党课参考
“三会一课”掌中宝
七一时评|长江经济带“长袖”如何“善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七一网、七一客户端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主持人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主编 梁虹
万物勃发的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三天两省四地,调研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于4月26日在武汉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会后两天,中共重庆市委及时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长江,宛如一条长长的飘带,连结起锦绣的华夏大地;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纯美的乳汁,滋养着炎黄子孙,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长江经济带体量庞大,经济总量几近全国的“半壁江山”。
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历经几十年的大开发、大建设,长江的生态已严重透支,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她:“病了,病得不轻了常青藤家教网。”长江,曾经衣袂飘飘的仙子,纵使长袖还在,却似乎怎么也舞不出曼妙的舞姿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绝不能让母亲河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绿色发展,这道曾经的选择题,在今天,就急迫地成了一道必答题。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情况复杂。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下好长江经济带发展“一盘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此行此举,就是要用思想引领前行,用战略布局未来。看长江,也是看中国;把脉长江经济带发展,也是在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成语云,长袖善舞,意即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比喻做事有所依靠,更容易成功。如何让长江经济带舞出高质量发展的优美舞姿,需要长袖功夫了得的“舞者”。
如今,“长袖”已备,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开出的药方,把新发展理念体现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去,“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具体说就是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而要正确把握这五个关系,就要处理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一域与全局、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长江经济带的舞姿如何,归根结底靠“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要成为一个“善舞者”。要凝练“舞”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将绿色发展这张蓝图绘到底;要苦练“舞”功,勇于创新,加法减法一起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和谐“舞”律,既要主动担责,又要协同配合,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共同描绘长江新画卷。
“予我长袖,我必善舞”并不是常态,长袖善舞是有条件的,需要每一位舞者都要有历史担当,踏石留印,不负未来锦程网。
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特推出了这一组时评——“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九人谈。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只要上中下游千丝拧绳、共引一针,相信不远的将来,不仅能够共饮一江清水,更能琴瑟和鸣餐巾纸英文,“舞”出一曲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一根针”牵引千条线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唐浚中
春秋时期,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兵圣孙武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重用为将。秉承这十三篇兵法和相关理论,孙武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让吴国军事实力一度达到鼎盛。其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是孙武帮助吴国实现军事实力提升的上策。
要达成这一“上策”,就要谋划并执行好策略,至“上下同欲者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要做好“穿针引线”工作,让一根针牵引千条线,共穿同一针鼻,共绘同一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好“五个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年多的时间里,从重庆到武汉阿芙洛狄特,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给出了清晰的定位、思路和根本遵循。
长江延绵6300公里,干流流经11个省市,聚集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占40%以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做好一根针牵引千条线工作尤为重要。
“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都要以这根“针”为指引,进一步统一思想,从这根“针”中寻找方法和思路。
“线”,就是各地促进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因地制宜的举措、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
让“一根针”牵引千条线,就要努力做到——
在指导思想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响鼓重锤、扎实苦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协同推进上,要分别就市场开发、要素流动、区域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政策协调,破解过去各自为政、各耕自家田的问题。
在激励评价机制上,建立科学的地方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考评体系,以政策为手段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做科学谋划利长远、系统推进求实效的事。
在责任意识上,强化“为官一任、为民而为”的责任担当,想事情、做决策、干事业,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不汲汲于任上政绩惊天,不耿耿于任上声名显赫,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造福一方百姓上来。


破解“多瑙河烦恼”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赵廷虎
上世纪70年代,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由于遭受沿岸国家的过度开发和废水污染,成为一条黑河、臭河,“蓝色多瑙河”美景不再。
为了遏制污染,共促可持续发展,多瑙河沿岸各国统一认识,成立特别工作组,签署保护协议,制订整治计划,开展区域合作……才使得多瑙河美景重现,河水清澈,两岸鲜花吐芳,鸟儿欢唱,沿岸经济、美景也才不断向好。
过去几十年,长江也经历过多瑙河的“烦恼”——她严重透支,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形容她: “病了,病得不轻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党中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治理思路。
江河治理犹如重大战役作战,非一城一地之事也。
如果缺乏“统一思想、整体谋划、应时而动,协调推进”,就难以打胜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也要讲兵法。
备足思想的“粮草”——凝聚共识是关键。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意是指出兵作战前,要先备好粮食和草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保护工作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搞好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高质量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大战役,是一场硬仗。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市,“保护”“发展”,都需要沿江各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前,沿江各地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基础上,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明确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动脑筋搞好经济发展,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应时而宜是“常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世间万物因事因时而变化万千,以变制变,应时而为,是为上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过去,受时空和认知局限,对长江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造成了长江严重透支,给母亲河留下了“道道伤痕”,教训惨痛。当下,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更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沿江各地要坚决摒弃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要有所不为,不搞“抢码头、采砂石、开工厂、排污水”等破坏性开发,这本身就是绿色发展;同时还要有所为,要多植树造林、涵养生态,因时制宜,把符合绿色发展的产业建立起来,大掘“绿矿”,大淘“绿金”,这更是一种高品质的发展。
金山银水谋“棋局”——重错位发展有机融合。长江绵延6300公里,在广袤的流域内,要搞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沿江各地要牢固树立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观念,在整体规划上要坚持“一盘棋”谋划,审慎思考各自地域内的突出优势。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只有好的谋划才能有好的发展;还要协调推进,沿江各地紧密联系,实现错位发展、产业承接、有机融合,共聚合力,促使长江经济带发展共蓄腾飞之力。


瞄准协同发展这个“棋眼”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许幼飞
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谆谆教导。
瞄准“棋眼”,全盘皆活。
长江经济带发展这盘棋的“棋眼”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玩具谷。
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正是“棋眼”之一。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涵盖11个省市,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然而多年来,沿江区域受各自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各自为战”,且各省市发展程度不一,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全面的协调协作,生态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趋同情况日渐严重,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功能与保障能力存在不足。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考察湖北武汉新港时就曾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郓城帝景湾,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在此次武汉座谈会上鹰鼻鹞眼,他又强调:“长江经济带不是一个个独立单元,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如何解决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分割,推进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是下活这盘棋的一个“棋眼”。
推进协同发展,就必须按照流域特点,立足于上中下游地区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具体情况,坚持共商共建原则,建立多层次省级协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长江跨流域问题,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江经济带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讲,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推进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一体化,完善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二是推动企业跨区域合作,搭建资源环境监督平台,加强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协作防治;三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逐步由“量的发展”转向“质的发展”,由“沿海的发展”推向“内陆的发展”。
谋“棋局”,盯“棋眼”。树立全面协调协作的理念,处理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才能让“殃及子孙”的不可持续发展无处“落子”,才能切实将长江经济带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书写长江故事的新篇章。


以滴水“惠”大江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李微希
千百年来,位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孕育出长江源头的涓涓滴水,不断汇集,奔腾而出,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翻看长江生态的历史画卷,我们痛心地不难看到,曾几何时,大量工厂沿江而建,工业废水肆意横流,常住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顺江漂流,长江水色由清至浊,水质持续恶化,生态严重透支……长江生态系统发出了阵阵警钟。
历史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承载历史与未来的责任,我们该如何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治病?
是的,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需要;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更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气候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要从以往粗放式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
而构成这宏大变革的,就是一个个细微的“滴水之变”。
如果你是主政一方的官员,就需要奉献制度设计的“一滴水”——加大向绿色发展迈进的力度。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投入、基础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善思善为。同时,加强长江沿线环境治理修复,以源头截污为根本,治水、治岸、治山、治企,严管工业污染,严控生产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
如果你是党员干部或普通群众,需要贡献思想行为的“一滴水”——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延伸,小到减少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大到购买节水型器具、新能源汽车,都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为母亲河由浊变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你是企业家,需要贡献经营方式变革的“一滴水”——采用绿色集约的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一方面,做好高品质经济发展的“加法”,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绿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做好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坚决淘汰、关闭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冶金、电镀、化工、水泥等企业。通过“加减法”,夯实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初步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
水是长江魂,滴水“惠”大江。
当一个个细微的改变,将“绿色”二字注入每一滴长江水时,“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画卷便会向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徐徐展开。


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加减乘除”法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宁小倩
漫长的东部海岸线,宛如一张蓄势待发的长弓,而长江,就是那支划空而出的利箭。
为了让这条“黄金经济带”永葆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以生态保护倒逼转型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绝不是简单地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要“跳出环境看环境”,让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系统性变革。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万里长江要如何才能实现大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加减乘除”法。
在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就是要扩大有效的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抓住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契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动能尽快成长为“主力军”。
在化解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就是要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加快淘汰煤炭、烟花爆竹等落后产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
在强化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沿江地区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和搭建创新平台来推动新动能的培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
在破除制度性障碍上做“除法”。坚决把好环境保护关、投资效益关、质量安全关,不能“扯到篮子里都是菜”。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有利条件。
做好高质量发展“加减乘除法”的背后,必然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短期效益递减、环保投入增加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决心和定力。新旧动能转换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守住绿水青山、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暗杀星努努,奏响新时代激昂的“长江之歌”。


在破立之间实现“腾笼换鸟”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 董莎莎
在“破与立”的关系中,只认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命题,和只承认“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结论,都存在片面性,而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在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观点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考。
此次长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江水污染治理、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航道治理、湿地修复、水文站水文监测工作等情况,实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总书记的良苦用心和胸怀的伟大责任。
必须面对和反思的是,在过去一个时期,在长江沿线,发展产业是“捡到篮子就是菜”,如化工企业首尾相连,粗放式发展严重挤压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
因此,新旧动能的转换、“破”与“立”势在必行。
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并行。培育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两者不能对立起来,而要有机结合,切忌顾此失彼。既应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更须在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上做“加法”四会家园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沿江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应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中出新”,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更须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新业态新动能。
提升工业基础与制造业创新这两种关键能力,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动力。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如果像零部件、工艺、材料、专用设备,包括标准检测这些基础能力上不去,要想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起不来的;制造业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一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企业除了在地位上、作用上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投入上也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这里,“破”什么、“立”什么,总书记已为我们“点晴”。
随着新旧动能“腾笼换鸟”的实现,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前景可期。


蓄“绿”水 养“金”鱼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 杨继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好比水和鱼。水是鱼的生存基熊文丹础,有了“绿”水,才能养出“金”鱼;鱼给水带来活力,没有鱼,水会渐渐变成一潭死水。
蓄“绿”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摇篮。然而,多年的大开发、大建设,使长江的水质遭到了破坏,保护母亲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吴幼坚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绿色应是长江经济带的底色。而当务之急是刹住无序开发,限制排污总量,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破坏沿岸生态行为。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养“金”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参红胶囊,而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长江经济带,养出“金”鱼,让长江经济带成为黄金经济带。
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长江经济带建设更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有效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长江中上游既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能够有力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改善。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要从以往的要速度、要规模、要GDP,转变为要生态、要创新、要协调、要永续发展。
总之,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而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蓄更多的“绿”水,养出质量更高的“金”鱼。


让绿水青山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唐余方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8世纪,素有“欧洲母亲河”之称的莱茵河,就开始出现环境问题。
这条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因工业的高速发展,在20世纪遭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母亲河”一度背负着“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的恶名。莱茵河上频发的环境事故唤醒了欧洲人民的环保意识。瑞士、法国、卢森堡等国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德国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各国民众都自觉承担起莱茵河的环境治理责任……在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下,莱茵河又恢复了往昔的美丽与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长江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这条母亲河一直让习近平总书记格外牵挂。他曾多次沿江调研,登大坝、进企业、访村落,为长江的发展把脉定向……这些如江水般深沉的牵挂,全都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无尽担忧。
长江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高生态效率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去替代传统的低生态效率的产业和生产方式。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的期盼;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理应成为我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谈到莱茵河的治理经验时,有专家总结道:守卫莱茵河的意识,早已深植于民众脑海里,存在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上,贯穿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中。
修复莱茵河的环境,守护一河碧水,成了沿河流域各国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莱茵河之所以“死而复生”,正是遵循这种价值追求指导实践的成果。
大江东去,群山含黛。总书记号召:“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要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头脑之中尾崎秀实,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工作。
具体来讲,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强化共抓大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就是要加强系统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建设,联动实施断面水质监测预警,强化共抓大保护的整体性;就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区域协商合作机制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强化共抓大保护的协同性。
只要我们树立绿水青山的价值追求,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就一定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永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生机与活力。


永葆一江碧水贵在“治未病”

CQDK全媒体时评中心评论员 谭诗赏
古人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作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主要指的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从源头开始治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发展,也需要借鉴“治未病”这样的“疗法”,常治无病之病,常治无患之患。
长江母亲河历经几十年来的大开发、大建设,从开山采石的爆破声到林立的烟囱厂房,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如今母亲河已严重透支,向世人敲响了阵阵警钟……
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已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绿色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这个时候,顺势倾力而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妙用比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时至今日,长江流域的蓝天碧水绿荫越来越多,但其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切忌“讳疾忌医”,以协同治理、综合施策等方式方法“治已病”。同时,治标更需治本,要将工作重心前移,着重从源头防治,多在“治未病”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
而“治未病”就在于“教育预防是基础,制度监管是关键、严格惩治是保证”。
教育预防是基础,做到“未病先防”。保护长江母亲河,要拧紧思想“总开关”,强化“上游意识”,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多在思想上补课,切不可“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牢固树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保护和建设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系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文化理念。
制度监管是关键,确保“既病防变”。“祸患常积于忽微”,为了不让长江生态从“未病”“欲病”恶化成“已病”,需要构建完善制度机制,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积极做好长江“体检”工作,全面深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环保督察常态化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法治建设为前提,推进公益诉讼审判工作,将“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织就密实的长江生态“保护网”。
严格惩治是保证,力求“愈后防复”。目前,长江沿岸还存在无序开发、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要以“零容忍”的态度精准打击,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下猛药,剜“毒瘤”,推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环保行动,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推动一江春水永远浩荡向东流!


(七一网、七一客户端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