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七家湾,有的不只是牛肉锅贴……-秦淮旅游

七家湾,有的不只是牛肉锅贴……-秦淮旅游

七家湾,
这个一提起就让人不自觉咽口水的地方,
首先让你想到的是不是“牛肉锅贴”?
东起鼎新路北口,西边连着仓巷,七家湾是城南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也是南京最古老的回民聚居区。老七家湾特色是熏牛肉、扁食、牛肉汤、牛肉煎包杜宜骏,绝不只是锅贴,而这里的故事,更绝不止于美食。

▲七家湾牛肉锅贴,让吃货们流连忘返


来历
七家湾的名字来源众说纷纭。
说法一:宰牛七姓。相传明初时,有陶、马、丁、姚、哈、莫、白七家回民在七家湾地区聚居,彼此以宰牛为业,后发展为巷,沟壑纵横因巷形弯曲如环,故称“湾”。南京地方志文献《元江宁乡土志》载:“七家湾者,指七家回教牵牛者而居。”
说法二:从龙七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从其有功的七位回族将领集中安置在秦淮河沿岸,以此七姓为基础建立了回回街,即今日七家湾。这七姓,一说是哈、麻(马)、达、沈、帅、金、沙,另一说是:沙、火、沈、哈、米、李、金。
说法三:回地七姓。相传明永乐十一年,南京户部主事张班(又名简贵信),奉旨到宁夏镇压当地叛乱。得胜班师回朝时,他将当地的回民贵族带到南京安置,回民中有七大姓:陶、马、丁、姚、哈、莫、白,“七家湾”因此得名。

▲图为南京地方志文献《元江宁乡土志》
说法四:幸存七姓。民间传说明初时,现七家湾地区的居民们用“隐语刺君”,大为恼火,下令锦衣卫“屠其里”,仅存七家杨世瀚。南京地方志文献《运渎桥道小志》载:“相传明太祖于上元夜,微行至此,见有画‘不缠足妇女怀抱西瓜’以刺马皇后者,大怒,令屠其里河童之夏,门有张灯者,尽杀之,仅馀七户云戴卿尧。”但正史研究者对此一般一笑了之。
说法五:七家转弯徐子菲。自东吴筑冶城始,朝天宫之南街巷密布,至元明时渐定形。时人常说,到这里街巷如迷宫,每过七户人家,就要转入另一条街巷,而此里东南西北又全是河(运渎河、内秦淮河、外秦淮河),故有“七家湾”之说。

▲七家湾历史悠久


延伸
解放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卖鸡鸭张梦瑾,宰牛羊,跑经纪,窜五洋总裁的囚宠。”说的就是七家湾。
唐宋时期,随着“番客”、“胡商”到金陵经商,陆续有回民定居,成为南京回族“先民”。
元代户籍制度tvtalk,确立有“回回户”,不少“回回”人来到集庆路(辖今南京),逐渐居住在城南一带,为后来七家湾地区回民聚居奠定了基础。
明朝初年,朱元璋迁徙国内10万熟练手工业者聚集京师,其中,众多从事制革技艺的匠户多集中在七家湾一带,形成明代南京皮革制作中心,如皮市街(今评事街)、牛皮街(甘雨巷北段)、牛首巷等。

▲图为将10万熟练手工业者聚集京师的朱元璋
南京五中初中部冶城校区西围墙外的一条小巷,称狗皮山,南起安品街,北至酱棚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包是疏通运渎、挖泥堆砌而成。明代起,当地人多在此晒狗皮,渐渐地,这个小山包就有了自己的名字——狗皮山。如今在狗皮山还有一棵古银杏傲然挺立,保护牌上标有011号,揭示树龄超过150岁了,默默守护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南起安品街,北至红土桥菜场后门,原称常巷,后称大常巷。传说明初,朱元璋把常遇春的精兵部队安扎在水西门内(车儿巷、糯米巷来历即此),常遇春也在大常巷建有府邸,因此得名。民国初期当地居民将常巷北段一条向东沿伸的小巷子称小常巷。
牛首巷,有所谓“大小牛首巷”的说法。巩天阔大牛首巷,东起鼎新桥,西至仓巷。相传明代起这里为南京的重要宰牛场,宰牛的师傅技术特别好,民间有“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的传说。后又分出一条小巷,称小牛首巷张思德的故事。

▲图为牛首巷,相传明代起这里为南京的重要宰牛场


美食
下面是吃货关心的话题了。
民国期间,大小牛首巷不仅宰牛出名,而且金陵盐水鸭也大有名头,“王厨”鸭子就位于此地。1993年拓宽建邺路时,大(小)牛首巷消失。
七家湾社区里还有个地名叫韩家苑,传清末一韩姓富户在此建房居住,因而得名汉尼拔将军。这韩姓大户是何人,史料没有确切说明社旗天气预报。但清真韩复兴板鸭,南京却无人不晓。韩复兴板鸭店由韩连登创办,他祖籍河南,清同治元年前后因灾携家眷逃难至水西门,以给别人挑送鸭子为生。经过几年打拼,在仓巷等处亮起“清真韩复兴板鸭店”招牌,声名远扬。

▲图为大有名头的金陵盐水鸭
与七家湾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打钉巷,是吃货们流连忘返的地方淘师湾作业网。
草桥清真牛肉锅贴扁食店,虽然位于打钉巷巷口,但是招牌上却写着“七家湾11号”,追溯历史它可能是七家湾最早的一家牛肉锅贴店,而位于打钉巷巷尾的李记清真馆也有百年历史,牛肉锅贴、牛肉煎包、牛肉汤,一天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像这样的老店,越是时间久远,吃的越是情怀。
内容来源 | 秦淮发布
仅供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