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一顶八角帽 深山隐儒 中和阴阳丹-一缕长髯-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一顶八角帽 深山隐儒 中和阴阳丹|一缕长髯-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凡龍按:古老的中华大地,代有奇人异事,无论如何,鞠曦先生真是在东北开辟了一片儒道文化传承的新天地。本篇仅供心领神会之君子参悟,“大笑之”士可就此打住。
鞠曦生平介绍鞠曦,吉林省抚松县人,号时空散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隐居长白山,专事学术,致力于人类性哲学的建构与儒学研究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于2005年底创办长白山书院。书院以“时空统一论”与“形而中论”哲学与孔子儒学为本,培养君子儒。书院以“正本清源,承续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为思想纲领,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术志向,励学术之风,承华夏文脉,复兴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2005年至今,长白山书院举办了十一届公益性会讲与研修班,面向哲学和儒道之学的研究者、爱好者。长白山书院招收研究生,培养有志于学术的专门人才;设立学术基金,培养哲学和儒学的高端人才。
鞠曦对国内外学术动态十分关注,对“儒教是教说”、“大陆新儒家”、“过程哲学”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反思,自觉担负承续中华道统的重任,践行儒家化成天下的历史使命。
鞠曦作品介绍《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中国儒教史批判》(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段正元语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鞠曦创办并主编了《恒道》辑刊,目前已出版四辑。拥有个人业余电台,呼号BD2KA。在《无线电》《实用无线电》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中和阴阳丹
药品药理:本品根据《易》损益之道、由当门子(麝香:开窍通经)、冰片(通气、辅助开窍)、川芎、金银花、郁金、知母等中药炮制而成,又名中和丹、阴阳丹,品分震巽、坎离、兑艮而损益之大明土豪。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阴阳而损益成,故病、药、医者,皆道之所化也;病者,阴阳以结也;药者,阴阳以成也;医者,药以中和也。道以损益,药以和中,医以中和,时空空时,外内中也。故医者,道也,道医者也。故中和丹者,药以道生阴阳以成,功行内丹阴阳化生,医道中和阴阳大用,经络损益祛病延年。上士以为道,中士以为药,下士以为笑。憧憧往来,朋从而思,穷理尽性,道济缘人。无死人之病,有死人之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此乃中和之道也。功 能:宣泄阴阳,损益经络,清营气血,通利三焦,生化五行, 中和表里。
主 治:辟瘟瘴,祛百毒,益智健身;治百病、治未病、养生延年。
禁 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凉、辣、茶、荤、腥,戒房事。终生戒食犬、蛇、猫、黄、狐、牛、羊、母猪肉;戒杀生。孕妇忌用。体内植入异物(如心脏支架、起搏器、吻合器等)者忌用。儿童遵医嘱服用。因手术、化、放疗而致中气虚陷者,不建议服本品。
保 存:密封、避光、防潮。储瓷罐内,低温保存(冰箱内)佳。
服用方法:治未病、益生于震春、兑秋服用,震春葱发芽时佳;治已病则不拘四时;艮位山上泉水服佳。震寅时服佳,震申时次之,隔日服一丸,半月期而损益之。丸分九小粒;净口、面北抱拳施礼,三叩九拜,吟颂“中和丹诀”(附后)三遍,叩齿三十六次;(以上,君子可从简)。温热水送九小粒药,服后静坐或入睡,汗佳。疑难危重病症遵医嘱而随症损益,配服中和汤(丸)。年老体弱病人服用,须有专人照顾。中和丹诀:无量天尊,阴阳炼形,道贯孔老,药王医圣;祛吾病痛,心和气清,允执其中,济世生生。提 示:本品以经络辩证、内外时空之损益、内丹修炼之道,中和理法方药而制成,故药效反映依病邪而不同,邪重则烈,邪轻则缓,邪无则平,故无病无疾之人服用,药效反映很小;而病患之身服用,则随疾病之沈重、表里阴阳而加剧,甚或疼痛异常,难以韧忍,往奔于厕;此乃拔除病根,无须惊慌,当遵医嘱。道济苍生而无价,药非商品而行道。故本品概不出售,以本品行市者,均为妄药,慎识为要。九 不 治:身不端则气不正,气不正则药不行,故有九不治:无同道保荐者不治;外道者不治;诽儒谤道者不治;废师道、医道、学统者不治;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不治;寡廉鲜耻者不治;敛财杀生者不治;矫情邪淫者不治;损阴祸阳者不治。上九不治,改过从善者可治。
时空散人白山曦元子记于甲子辛卯
来源:长白山书院书院及本平台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参考者实际使用所产生之责任,由参考使用者自负。

附录:
长白山书院丙申求道记
王周娓
虽说是丙申年,却要从癸巳年、甲午年和乙未年说起。癸巳初秋,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二楼,说到哲学时,余方从西哲校友处知晓鞠曦。即刻网上查看,搜到《一缕长髯一顶八角帽 深山隐儒长白山书院访鞠曦》(见后文完整附录)这篇报道。第一次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原来还有这等奇人。谓之奇,一是1977年到1980年间,鞠曦承受时代牢狱之灾,即使半身不遂,仍然坚持思考和写作,以西方哲学为基础,著成《时空批判》。二是1985年至1987年,闭关修炼,解决自己的“内时空”问题,只用10余天即打通“小周天”,又以中国儒道思想原理为基础,创立“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三是1987年离职后一直隐居山中修学,致力于人类哲学的建构与儒家文化复兴,著书立说。已出版著作有《易道元贞》、《中国之科学精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等,学术论文发表60余篇。 2005年建立长白山书院,兴办研修班,不收取学费、伙食费,为前往书院学习者提供思考的学习场所。一 初行长白山书院我知道明朝时期,西南边陲的修文县有个龙场书院,“知行合一”者王阳明。长白山书院的鞠曦,对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的我来说,很新奇、很新颖,很想去看看这位奇人。可是,忙于学分、开题和家事,直至甲午年秋季,临开学前,才乘火车转客车,至长白山书院所在地松江河镇,再打车去九公里的松山林场,旁边就是要找的长白山书院了。下车,正站在书院门口时,一辆白色的原野车正好驶来。车门开了,这不正是图片里所见的精神铄健的鞠曦吗?长白山书院的山长。一时百感交集,怎能想象在经历了时代与思想的磨砺后,他挺立而巍然。自己不由地急切叫了声“鞠老师”。鞠曦先生笑盈盈地说,“我从书院工地上来,你说,这书院大庙要不要修啊”,我答,“要修啊,为了子孙后代。”东师的西哲校友为我们开了门,“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你”,他笑而不语。原来长白山书院甲午年儒道研修班结束后,他自愿留下来做些事。同时,还见到了《一缕长髯一顶八角帽 深山隐儒长白山书院访鞠曦》这篇文章的撰写者,当时的新文化报记者顾然女士。在客厅座谈,鞠曦先生问我,“为何要来这里?”我沉重地说,“为了生命的终极关怀”。这源于少年时代的我,对很多事物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有了几千年历史的人类仍旧处于挣扎之中?为何人间仍然如此的不公正?以前的境遇是食不饱、衣不暖,无笑颜;现在可以做到了,却何以仍不见悦心的笑颜?这条路,这个正道,究竟在哪里?既使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依然苦想冥思不得解答。鞠曦先生安排校友帮我铺好炕。在房间,我看到了先生置办的行李整洁地放在炕头。第一次真切地感受东北房间,一半是炕,一半是可走动的地面空间。下午三点来钟就得烧炕,炕下面或房间外面有个小炕洞,需用柴火烧两三个钟头,不然的话,炕凉,晚上睡觉时,会冷。这时,校友手里抱了一摞书过来,放在桌上。这是鞠老师给你的,《中国之科学精神》已没有了,有些书也绝版了,若想看的话,或许旧书店里可以找到。一看,共七八本呢。《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四本鞠曦先生主编的《恒道》(1-4册)。认真翻阅鞠曦先生的书籍,加之自己所思考的种种问题,方始恍然大悟。原来隐于山中的鞠曦先生一直安贫乐道,忧患天下而求索,不然有谁能如此地慷慨,还要把这些真善美的理念给予你。还有一本是供打坐时作参考的书。打坐?校友示范,我照着做。告我,在子时、卯时、午时、酉时这几个时辰里,打坐练功效果为最佳。确实的,身体长定之后,居然有了一个很奇特的感觉,气在体内骚动不已,并感到自己的颈椎微微有些疼痛。问校友原因,告之颈椎有疾,坚持可消。校友来自西北,关节炎较为严重,已坚持两年有余爱情与自杀,现在好得多了,原本戴眼镜的他,现在也不怎么戴了。次日,到教室一看,“恒道”,“续华夏文脉兼融儒道,化天下殊涂中和贯通”“正本清源,承续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这些文辞瞬间闪进心里,却难解其深意。站立在小教室的中间,看着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桌椅,想象着这九年来一年一季的儒道研修班,在鞠曦先生的引领下,各地的学习者做了怎样的思考、交流与奋进,对生命、人类与思想达到了怎样的理解程度一压定情。不喜言语的我,更沉默了。想着鞠曦先生的这些理念。何谓儒?何谓道?何谓恒?如何正?怎么清?什么是中?和又是什么?传统,如何承?怎样续?贯通?贯通什么?重塑?如何重塑?中学通过哪种方式西渐?西渐后,会呈现什么状况?这里的这个新传统,如何来开?开成什么样中华花龟?人类真能有所改观?第四天上午,从中选了几个问题问鞠曦先生,先生认真答复了我。愚笨的自己虽是听了,则不甚明白许多。带着些许疑问,返回东师,继续思考。虽说只待了几天,可是长白山的泉水,地里的有机蔬菜,无化肥无添加剂的米面,鞠曦先生自己设计,正在建造中的气势轩昂的书院庙宇,以及先生的文辞哲句。从味觉、嗅觉、视觉到思维末梢,拥有的却都是上品与精品。甲午年暑假前夕,为撰写硕士毕业论文,下载了许多相关文化与教育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却仍旧不确定,该着手取用哪方面文献得以正文。但是,阅读了鞠曦先生的《中国之科学精神》后,论文关键词增加了科学教育课程。加拿大的原住民教育,有他们自己的科学教育课程。我们的科学教育有哪些呢?我们的科学教育课程有华夏民族自己的东西吗?对于各个民族国家教育来讲,民族特征特别是由对某些问题的优先关注所决定的,民族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由历史文化特点,尤其是教育传统的特点来体现。英国用传统的经验主义思想研究具体的教学法问题;德国仍是正统的“教育哲学”的国家;法国教育思想中,占主导的是源于孔德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向。尽管现代世界中教育领域也是受各种条约规定的发展过程,但是,其民族特点至今仍然表现的非常明显。乙未年三月底,上交论文初稿后,便又来长白山书院。研读先生的文章,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唯一的遗憾是仍不甚太明白其中的奥义。从《易道元贞》里,再次读了承诺推定法女抱女。意识到,鞠曦先生,是一位有干货的学者。因为他有自己的方法,那么他这个方法肯定是完全能够支撑自己所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的。但我不甚明白它,想来请教先生。还有要当面谢谢鞠曦先生,他的《中国之科学精神》和对我论文里几个问题的解答,我才如此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冬季的书院,白雪覆盖,真冷。鞠曦先生开车去拉泉水前,都必须先用铲子把堆积的雪铲去,铁门方可打开。看到这,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鞠曦先生在如此严寒的地方,独自待了几十年,不冷吗?撰写论文时,埋头打字,天天坚持打坐,这一年来,颈椎未再疼过。不近视的眼睛,甚是清亮,双眼的余光比先前的弧度更大了些。经期和经血颜色酷似少女时期,短而红。每次走路,背更直,做到了收腹挺胸。看了相关书籍,这是科学,中国的丹道学,道家的生命科学。可还是有很多疑问,想请教先生。不料,却因毕业档案的事情,需要亲自到场处理。故而,不到三天,又带着不解匆匆离开了书院。女儿乙未年参加高考,想陪着她,再一次错过长白山书院的儒道研修班学习。二 今年花落人何在丙申年因病告假,来长白山书院寻医问药。此番前行,应着了乙未年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今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鞠曦先生再问,“为何学哲学?从哪方面来理解?”答:“喜欢。文化方面。”此行,方知先生的“阴阳丹”,原来医道同源。对此,先生有相关的中医哲学与养生论述。先生还有一个说法是“长白山归来不问医”。春风徐来,梨柳争绿,美人松婷婷玉立,龙头山上的“花中西施”淡紫色杜鹃花娇艳欲滴,祥云似锦。炽热的暖阳下,院里初醒的蒲公英,毫不推让地竟相掀开了朵朵醉眼迷离的金灿灿花蕊。黑土解冻,料峭不减,春阳尽染时,方始亲吻其芳香,播撒先生选中的生菜籽、红萝卜籽、菠菜籽,种下邻人送来的辣椒苗、圆白菜苗。临窗前,栅栏下,芍药盛开,静等君来荆棘花。会讲前,有位十九岁的女孩来到这里,天天都有问题去问先生。先生一针见血地回答了她的疑问,大伙也一样质疑她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断地就她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启发和疏导,答案与其三观大相径庭,她哭着郁闷地离开了书院。这样的思维大爆炸,只有亲临,否则难以经受。研修班会讲的第三天,女孩回来了,同样的人儿,不一样的言行,重新与大家融在一起,还熬了南瓜粥给我们品尝。可谓“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乾君坤藏化成天下”。之前,知道群经之首乃《周易》,却并未曾很认真地研读过,还有《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西方哲学的相关经典书籍等。鞠曦先生的著作和文章,阅读了,对喜欢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我来说,极其难以理解。鞠曦先生的哲学思想体系,从历代西方哲学家一生的时代经历及其哲学理论,分析与判断并得出了西方哲学已终结的结论。回归五千年历史的华夏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的两论一法,“时空统一论”“形而中论”与“承诺推定法”,以及“自以为是”“以非为是”“自欺欺人”的三角例证。学员中,已研读鞠曦先生著作五六遍、十几遍了,仍不能完全理解透彻,因为时读时新。我,差得还很远。课堂上的讲解,很有意思,很深奥,颠覆你曾走过的蹉跎岁月。让你想象,要如何才能够看清至始至终的时光隧道。“一以贯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道德经》里每个字,皆是本体论、价值论和主体论的统一”“从损益之道,理解《易》,避损行益,是价值存在之道”“过程哲学的代表人物,怀特海对《易》的理解是错误的”“西方哲学源于生命,却又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二元分离。仅作为知识体系而阐述,非益于生命”“中国文化是用身体来思考的,是非逻辑的,是完美的生命哲学体系。生命与学问是一致的。以人传道,以文载道。天人相通,做立体的观察”“哲学必须去消亡哲学”“存在—被存在—去被存在。存在是穷理;时空是被存在,这里的时空是逻辑上的时空;去被存在是以至于命。这是存在的逻辑。”……不仅是鞠曦先生讲解,还有对先生的哲学理论研习了多年或几年的王绪琴哲学博士、孙铁骑哲学博士和彭川博士(西哲校友,现为山大哲学博士),他们就自己对先生理论的领悟做了讲解,先生一旁倾听并指正。正如先生所言,建书院容易,培养人才不易。研习者自身需要不断地历练。每晚由会讲期间的主持人张耀辉兄,以及他们三位哲学博士,就白天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会讲结束,每人做总结。常与书院弟子聊天的这位十九岁女孩说,这里不是混饭吃的地方。要具备担当意识。不过,我很难挑起这个重任。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自己做个好人。长白山的夏季,迎来了三十多位他乡异国的朋友,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捷克、英国等国家。一行人前往长白山天池感受“水火既济卦”。为了修道,终于找到了长白山书院的鞠曦山长。在书院,彭川博士做全程翻译。其间的一对一问答形式,使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全队负责者是美国友人麦克,他说,“怀德海哲学是西方哲学,不是道学。怀德海非常聪明,但不是道。”鞠曦先生说,“对,不是道。但是要透彻地理解这个道,还得非从一个新的哲学开始。”鞠曦先生接着讲:早在东汉时期,魏伯阳就是在长白山得道,修成以后,著成了《周易参通契》……美国文化从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就表明其已步入一种困境。这种困境表明了西方哲学的终结和科学的终结,以及西方的终结。这种终结是在学理上、学术上的终结。可是,人类还要活下去,还要生存下去,所以要寻求新的道路。这种道路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永恒的道。可是,这种道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希望通过你们的学习,能够把中国的道学文化带到美国去。先生给他们简单介绍了长白山学派的哲学和科学体系,即生命与道。参看挂图《修真图》,鞠曦先生给他们讲解了内时空的自我操作。修道、丹道,不是宗教,是科学,是唯一能拯救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方法。丹道,不能只修自己,还要承载化成天下,承载儒家的任务。美国友人麦克问鞠曦先生,“如何评价老子和孔子?”先生回答:“孔子是想用有为的办法去化成天下,但他也是内道外儒,修内道,修外儒。老子认为,天下可以化成的时候,自然就化成了,用不着传道,所以他是无为法。”三 雪与松的缠绵长白山书院从清寂到繁华,再到清寂。从书院别离的几多生命与思绪,在岁月的河里静默地流淌或跃动。这个物流横欲、少责任感的年代,前来修建书院庙宇的工匠们,只问工价,时时忽略做工的质量。与昔日精准的能工巧匠们,实不能同日而语了。工匠走了一波又一波,鞠曦先生万分气意,感叹世人的衰哀,却更增添了心中的执念。难怪先生常讲《尚书·大禹谟》里的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自建书院以来诺澜扮演者,先生时时操劳,晨五六时出发,午饭后又转去,有时却要忙到下午才能回来,随便吃点东西,又接着赶去监工,还得与时常前来的片区分管负责人争执理论。每每披星戴月,仍与长子一起劳作。走在新建书院的路上,我不禁潸然泪下,对先生的执着更加了几份敬仰。这是鞠曦先生常说的“恒”了。这或许就是张耀辉兄给我的答案。会讲伊始,我向张耀辉兄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是鞠曦?肯定也会有同样的这样一个人来做着同样的这些事情;建成一套哲学思想体系与生命科学,与几十年来的独自耕耘?他的回答非常肯定及确定:就是鞠曦。没有第二个人。入冬前,有位已待了三个月的中年道长要回去了。他说,这里很清苦,很无聊。在这儿,所有的供给都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劈柴、烧火、煮饭、烧菜、担水、洗衣、挤羊奶、搬柴、烧炕、买菜。烧菜时,鞠曦先生讲到了“中和”。菜如何切、如何做、如何吃,这些都是养生之道。道无处不在。不仅学理上如此,养生也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差池,万劫难覆。这位道长或许是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所以要走。见其要走,先生给了他几百元做路费。告诫无依无靠的这位道长,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身之道,锻炼好身体。先生的悲悯之心与求贤之情,决然而晓。前些年,会讲期间的伙食都是先生独自负责。只是这一两年来,在学员要求下,方采取AA制。为鼓励前往书院学习的莘莘学子,鞠曦先生设立了长白山书院基金会。建书院非洲象人族,需要大量资金,期间,很多企业家与同道都想捐赠。先生以认同长白山书院之儒道思想理念与学术宗旨为前提,从不轻易接受。一如顾然女士的报道:……为保证学术上的纯粹,坚持不以任何商业行为养活书院。这也是鞠曦先生常说的“恒”。冬季的长白山,白雪从容,松枝愉悦。这是雪与松的缠绵。年年岁岁怡然赴约榜样的力量,岁岁年年飘然而至。雪花,晶莹剔透。“每片雪花不会落在一个错的地方”。夏秋,鞠曦先生忙于新建书院工程;冬季,勤于文章和修道。先生虽隐居深山,却心怀天下,对时下学人对儒学的误读与歪曲利用进行学理批判,还要抽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对时常负责相关会议的学术总结工作。长白山的冬季,实是打坐练功的好时机。这下,我明白先生为何几十年能在严寒的山里,不怕冷,又文思泉涌了。先生几十年来如一日,各方面得以如此,源于先生妻子的全力支持。“夫者,扶之于正道也”3与《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写照。年终,归于默然。如周东君兄所言,“哪里都别去了,就在这里了,就是这里了。”“丙申醉美长白,余生丰盈知足”,这是我的感慨与方向。丁酉初春,吾“死而复生”。是以为长白山书院丙申求道记也。
王周娓丁酉年壬寅月己丑日
一缕长髯 一顶八角帽 深山隐儒长白山书院访鞠曦
新文化报 顾然 2009-09-18
一缕长髯,一顶八角帽,一袭中式对襟短褂,十几年来,无论在哪里,鞠曦总是这样的形象。
他更像一个隐士,秉奉孔子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二十几年隐于长白山,结庐苦修,钻研中西方哲学及中国儒家文化,坚持过着古代儒生式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世界名人录》和《中外名人辞典》都记录了这位当代隐士——鞠曦,1952年生,字白山,号时空散人,民间学者,白山市抚松县人。1968年上山下乡,1970年回城,1990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自1987年离职后一直隐于山中修学,致力于人类哲学的建构与儒家文化复兴。2005年,于长白山西坡建立长白山书院。著有《中国之科学精神》、《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其人
隐士鞠曦
长年独居书院 读书讲学放羊。
为了保证学术上的纯粹,他坚持不以商业行为养活书院。
鞠曦被称为大陆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一直坚持古代儒者的生活方式:隐于山野,只着汉服,箪食瓢饮,每天打坐、修学。
在白山市抚松县长白山西坡的一处山谷,鞠曦的长白山书院就建在林海中,一路曲径通幽,可闻松溪之音。一扇生锈的大铁门,挂着“长白山书院”的大牌子。
在这里共举行过5次会讲,四川大学教授黄玉顺、兰州大学教授陈春文、北京大学博士翟奎凤等学者曾前来讲学、问学。
8月5日,记者在长白山书院见到鞠曦,他清瘦高挑,步履轻盈,精神矍铄。一缕花白长髯,一顶深蓝色八角帽,一件深蓝色中式对襟短褂,一双冬夏都穿的大头鞋,神态有点儿像电影里的私塾先生。开会、讲学、访友,鞠曦走到哪儿都是这种装束,十几年不变,这是他热衷于儒学的一种生活方式。
问他为什么这样着装时,他笑了笑说:“习惯了,这样舒服。”
鞠曦长年独居在书院,读书、思悟、写作,讲学,背水砍柴,煮茶烧饭,陪伴他的还有20多只羊,养羊是为了生活上自给自足,“放羊也是一种乐趣,不耽误思考。”
鞠曦话不多,说得最多的就是学问。记者与他聊天,无论以任何话题开始,最终总被引入哲学或儒学的理论而结束。一旦与人论学,他就滔滔不绝,双目炯炯,似乎停不下来。争执也是有的,每次都针锋相对,最终归于他所论证的“正途”。
7月末书院举办第五次讲学,30余名学者汇聚于此,记者赶到时,四川大学教授黄玉顺夫妇,还有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两位在读博士生仍留在书院。购物,买票,烧水煮茶,鞠曦事必躬亲。
书院每年一次的讲学是鞠曦传授“君子儒学”的主要方式。书院条件简陋。5年前,他以5000元买下了原松山林场一所废弃学校的旧教室,会讲的课堂和学生寝室就在教室里,桌椅和上下铺的铁床是在旧货市场买来后再刷新的,但行李都是家人新做的,每次都洗得很干净。
一直以来,书院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平时书院没有学术活动,鞠曦一人粗茶淡饭的生活开销很小,但每年一次的会讲,他至少要花掉三四千元,一部分靠学生赞助,大部分则靠他养羊的收入。
“以先生的学问,一年办几次商业讲座,收入就不止几十万……”上海儒商戴志强看着书院摇头。
鞠曦淡然地笑笑说,他也希望书院条件好一点,但为了保证学术上的纯粹,坚持不以任何商业行为养活书院。
杂家鞠曦
兼通哲学中医 拥有5部电台
他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说到儒者,容易让人想到冥顽不灵;说到隐士,容易让人想到与世隔绝。但鞠曦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他兼通中西方哲学、中医学、无线电学、电工学等多种学科。
鞠曦的大办公室里只有旧木桌和柜子,但桌上放着两台电脑,一台略旧的台式机,一台二手笔记本,他用这两台电脑写作,与外界学者往来。1992年他就组装了第一台286电脑,后来又装了486。
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卧室里有5部不同型号的电台,他是无线电爱好者,并有政府批准的无线电台呼号,用电台与外界联络,他还是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并在《无线电》、《实用无线电》等杂志发表10多篇论文。
他还有一辆旧丰田轿货车,用得不多,但每年讲学时,他总要开车去20公里外的车站和机场接送学者,外出采购生活用品。这车有20多岁了,开着还很顺手,维修和保养都是他自己做,而他的驾龄快30年了。
鞠曦生活清苦,却有傲人的财富——学术和藏书。书舍盖在离家二三公里外的露水河镇边缘上,占地150多平方米的大书房,书柜中摆满哲学、儒学、宗教学、中医等各门类的书,就像小型图书馆。黄玉顺曾说:“有些哲学藏书,在四川大学图书馆里都找不到……”
这么多书,能看完吗?“我都看过。”鞠曦笑得很自信,有的看过几遍,有的只需看核心观点。
这是他毕生所藏,他的积蓄几乎都花在买书上。书舍是他亲手设计的,盖了三年,他还为书舍设计了专门的无线电防盗系统,“只要那边门一开,家里就知道了。”
丈夫鞠曦
妻子曾经不解 后来被他“征服”
妻子说:“我知道他和别人不一样,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
鞠曦的家在距书院60多公里的露水河镇,一栋平房和一个种满蔬菜瓜果的大院子,妻子和儿子一家同住,他却难得回家一次。
见到5岁的小孙女,鞠曦一把抱过来亲了又亲,还问道:“《三字经》和《弟子规》背得怎么样?”
“人之初,性本善……”稚嫩的童音诵出古文的韵律,鞠曦闭上眼,满足地品味着。
“老伴,给我们摘点豆角、茄子,再来点黄瓜……”他笑着冲老伴喊。
“难得回家一次,一回来就知道拿东西。”妻子笑着回了一句,马上去地里摘菜。
妻子文化不高,难以理解鞠曦高深的学术,但她很贤惠,一个人田间劳作,抚育儿女,默默支持他做学问。这在鞠曦看来乃坤卦之“顺”,“至顺”实为女性的“厚德”。
“他不是不会赚钱,可他的心就不在赚钱上。”妻子似带嗔怪,“开始那几年,我也总和他吵!”别人家的男人琢磨赚钱,他跑到山里研究学术,别人都说他疯了!“有人劝我离婚,省得跟他受苦。”说到过去,妻子笑了。
“后来,我们邻里有一位老人过世,没人管,是他出钱给老人办了后事十诫诗,从那以后,我就不闹了,”妻子说,“我知道他是好人,我不懂他那些大道理,但我知道他和别人不一样,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
鞠曦一直有些愧对儿子,小孩三岁之前性格已成,将来很难改变,可他错失教育儿子的良机,儿子小时候叛逆地认为,“爸爸之所以遭人陷害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多。”
女儿的教育让他煞费苦心,他说:“倘若天下还有一个像我一样做学问的人,我一定不让女儿上大学,就把她送过去学习,”这也体现了古代“易子而教”理论,“但找不到,只能服从体制教育。”
鞠曦帮女儿选择了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中医。女儿第一年高考被一所理工类大学录取,他坚决让女儿重读,第二年,在他的建议下,女儿的三个志愿都填了同一所中医大学,最终如愿以偿。
前传
奇人鞠曦 从小就爱“较真” 学电工学哲学
因为“红而不专”,他三次失去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熟悉鞠曦的人都说,他不是怪人,但是个奇人乡村小保安。
鞠曦出生于1952年,在那个基础教育缺失的年代,受在旧时“国高”毕业的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比同龄孩子多读很多书。
“一切都是求真的性格决定的刻印虫。”鞠曦说,从小的好奇心和“较真”劲儿,屡受老师同学打压,一方面不服,另一方面要把问题搞清楚,这种合力促使他对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力争搞懂。
小学五年级,鞠曦第一次接触到“电匣子”,就好奇“声音是怎么来的”?他课余时间全用在无线电和电工学上,四处找书看,研究,组装……初中二年级便可以独立组装电子管及半导体收音机。这为他日后研究中西方哲学打下了逻辑思维基础,“我的逻辑思维模式来自于自然科学,严密,客观。”鞠曦说。
1968年,他下乡到抚松县农村,当地人看病难,一种助人的强烈愿望促始他钻研中医,看书自学,在自己身上试针,后来又跑到县里找老中医请教,17岁就可以给当地农民看病、配药。
1970年,他被分配到露水河林业局当电工。“18岁,电工水平超过六七级老电工。”一些老邻居至今仍佩服他。可更多的是排挤,因为“红而不专”,他三次失去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1971年,他到党校学“马列”,第一次系统接触哲学,就像儿时爱上无线电一样,产生强烈兴趣。他广泛阅读马列、哲学书籍。这方面的书难买,他和书店经理拉关系,买到很多内部书。
鞠曦全面研究哲学是从“9·13”林彪事件后。“这事给我巨大的警觉。”鞠曦说,他用自然科学逻辑判断当时政治和理论问题,发现其中主观性太强,于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拓宽到研究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瞿天临
“冤者”鞠曦
蒙冤被关三年 与妻隔墙“相见”
狱中的他从没停止过思考,写下第一部哲学作品
学习研究越深入,他越觉得,“当时的政治体制有问题,就写大字报驳论‘割资本主义尾巴’违背了自然之道,有背于马克思主义……”在那个特殊年代,他的行为招来麻烦。
1976年末,有专案组调查他的“政治问题”、言行、理论。1977年,儿子出生才10个月,他被关进看守所,可案子悬而不决,只关不审。
“没有任何理由,一关三年。”鞠曦说,在绳子、铐子、脚镣的“关照”下,他险些走不出来,“冬天几乎不给烧火取暖,戴着脚镣,棉裤大半年都脱不下来,夏天也脱不下来,一抖脚,虱子一堆堆地掉下来……”鞠曦的神态还很平静。
当时,家属不许探望。有一天,他突然听到墙外有人喊他——是妻子的声音,还有孩子的呼唤声。一家人墙里墙外,只能听听声音。此后,妻子常背着儿子站在看守所墙外喊他,他大声咳嗽几声“报平安”,妻子听到后才离去。
1980年,他在看守所内生命垂危,幸亏老所长把他送进医院。当年,刚恢复职能的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到看守所清查,发现鞠曦,他才有了翻案机会。他和检察院的人谈了6天,把所有问题都谈清楚——“事实证明这就是一场政治迫害。”鞠曦说,当时他已经下半身瘫痪。县检察院的结论是:无条件放人。
几经周折,他才被释放,可是右腿在省城治疗半年,仍落下毛病,走路必须拄拐杖。
这是冤案,可鞠曦没去告状上访,后来甚至和一些在看守所迫害过他的人成为朋友,“这不是你们个人的问题,是大背景下的问题,那是特殊时期……”
牢狱之灾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狱中几年,他从没停止过思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他写下了《时空批判》,他的第一部哲学作品。
“剑客”鞠曦
曾赚几十万元 开始隐居钻研
他承包无线电服务部,承担电视的销售、维修,包揽几个大的无线电安装工程,三年赚了几十万
1982至1985年,他承包露水河林业局的无线电服务部,在刚兴起电视的时候,承担电视的销售、维修,还包揽了几个大的无线电安装工程,三年就赚了几十万。在刚出现“万元户”的年代,可谓天文数字。鞠曦以为这些钱够花下半辈子,于是开始隐居,钻研学术。
“没想到钱毛得这么快!”鞠曦笑着说。1998年前后,老本儿花没了,学术研究经费都靠养羊和妻子劳作维持。
因为没有经济之忧,1985年至1987年,鞠曦在长白山药水泉闭关修炼两年多,那是真正的隐居,在草屋里打坐、练功,解决自己的“内时空”问题,只用10天即打通了“小周天”,又以中国儒道思想原理为基础创立“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
1988年,他又到中国文化学院学习两年,其间开始写论文,并参加一些易学、哲学学术会议。他没有高等教育背景,不是教授或博士,最初的学术会上,他没有发言资格。渐渐地,他的学术观点引起学者关注,并结识了天津师范大学辛立洲教授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研究员,三人是朋友,后被称作“易学三剑客”。
1998年9月,“第九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黄玉顺(山东大学教授)发现他在哲学、儒学方面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辨能力,找他切磋了几个问题,马上决定《中国之科学精神》由鞠曦来写,该书属于黄玉顺主编的“追寻中国精神丛书”。2000年,鞠曦的第一部著作《中国之科学精神》出版问世。
目前,鞠曦已出版《中国之科学精神》、《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等著作,创办并主编《恒道》辑刊,已出版四辑。
“续华夏文脉兼融儒道,化天下殊途中和贯通”, 2005年,为弘扬“君子儒学”,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鞠曦创建了长白山书院。
对话
“中国儒学需要一次正本清源”
鞠曦被称为大陆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他不认为自己研究的是新儒学,而是孔子原出的思想。先不要谈什么新儒学,而是先把孔子儒学的基本问题弄清楚。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进行“正本清源”。
记者:您怎么看于丹所诠释的儒学?
鞠曦:我曾写论文批判于丹,她对儒学的诠释是曲解的,误导后人。
记者:您主张的是“内道外儒”的“君子儒学”之论,与传统儒学区别在哪?
鞠曦:孔子所树六经学问,首先是培养君子,以君子修为去运用儒学,化成天下。儒学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即从汉代董仲舒以《春秋》立论,就是政治儒学,如果掌权的人不是孔子所谓的君子,那必然会偏离儒学理论。实际上,从汉代开始就偏离了孔子的学说。
后儒都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都把《周易》作为卜筮之书,恰恰违背了孔子作传的原意,后儒都没有很好解读孔子的易学思想潘严,误于易学的卜筮性而淹没孔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思想核心。
孔子曾说过,“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后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可见后世对孔子的怀疑与误解早为孔子所预见。
我们要研究,为什么《春秋》是这种结果,《周易》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孔子这么说,既然“以易疑丘”,则应“以易知丘”,而不应以《春秋》知丘。
记者:以当前社会的道德风貌,回归有望吗?您是否找到了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
鞠曦:“学绝道丧”,中国的道德现状已处于无道德状态,功利化、世俗化成为时代特征,如果以“当前社会的道德风貌”论及“君子儒学”,可谓判若殊途。但这更表明,只有“君子儒学”才能彻底改变全民无道德状态。
理性与良知是人的基本精神,以此为出发点,回归有望,答案是肯定的。“君子儒学”是为己之学,每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从自我做起,经过“克己”努力而成君子,就是有效的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
记者:您提倡的“君子儒学”如何推广?
鞠曦:中国儒学需要一次正本清源,要知道孔子的真正思想是什么,否则传播的仍是伪儒学。推广“君子儒学”首先是靠儒者的自觉。如果体制允许,可以通过教育把这种学理告诉每个人,但目前或短期内做不到,没有这种教育体制东皇薄荷。我只能从学术上,在学者中培养弟子,去承载“君子儒学”。
7、鞠曦答《儒风大家》记者问
记者:首先感谢鞠曦先生接受我们的专访。《儒风大家》杂志以“传承经典,经世致用”为办刊宗旨,致力于儒学文化的当代应用。近来,有一件事情颇受海内外关注,就是孔子进入天安门广场。对于此种现象,网上一直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赞同者认为这是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统战价值。作为儒学研究专家,您怎么看?
鞠曦:“传承经典,经世致用”,是很好的办刊宗旨,然致力于儒学文化的当代应用,却非常艰难,因为当代文明与儒学的文明理路越来越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孔子像立于天安门广场,其政治意义大于文化意义,表面看来孔庆祥,像似中国政府从政治上为孔子平反,承认其作为中华文化代言人的文化意义。但是,即使如此,其并不意味着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此站立起来了,更妄谈传统文化的复兴了。故无论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根本。传统文化的崛起,不在于形式上将之摆在何种地位,而在于其是否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与文化生命。孔子只有立于中国人的心中并无时不刻指导着社会之生生,这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孔子的思想能够指导人类包括中国走出当代文化危机,但是,这却不是立几座孔子像就解决的问题。既在天安门立了,立就立了,儒家学者应当不置可否,顺其自然,大可不必为此争论不休。不过也由此表明了问题所在,无论是赞同者和反对者都表现出了功利主义。赞同者把希望寄托于这种表象,但是未来只会看到失望。反对者把问题归咎于儒学,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至于赞同者认为这是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典型的弱智,其不但对儒学一窍不通,而且将把儒学的文化复兴导向更加错误的方向。至于“具有不可忽视的统战价值”,对于儒学而言,只能是时代的可悲!政治上的统战与文化战略是两回事,甚至不能兼容。如果真正把孔子儒学作为我国的文化战略而使整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作的工作应当是文化反思,以人类文化为参照系重新确立儒学的主体文化地位。即使需要一种外在形式,首先要作的也不是在天安门立孔子像,而是以这个民族的主体性向孔子道歉,检讨自“打倒孔家店”以来对孔子的不敬,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毁坏孔墓、孔林的文化反动。由此而后的才是名正言顺、心口如一的对孔子的敬重,才是文化上的拨乱反正,否则,其不过是文化闹剧而已,适得其反。所以,在我看来,孔子进入天安门广场仅仅与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忽悠而已!
记者:今天中国的中小学正流行一股“读经热”的潮流,社会各方也都就如何规范这种活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知鞠曦先生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请谈谈您的高见。
鞠曦:中小学的“读经”潮流,一开始就在本体论、方法论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非常严重之问题。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蒋庆先生主编的读经本子之后,出版社曾就相关问题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讨论。余当时之意见即是,所谓经典,是汉儒篡改后的传本,大失孔子思想之本意,因此应当正本清源,以解决人类哲学及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为理论承诺,对孔子儒学给出本体论、主体论、价值论一以贯之的体系化推定,由此方能以儒学开出新的文化进路。不解决这些问题的儒学复兴,只能深陷历史上早已呈现的问题之中,而所读之经,应当是正本清源后之版本。可见,因为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当代“读经”亦必然出现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表明,无论“读经”的内容与形式还是价值取向都与孔子儒学相悖。
所以,我们所观察到的“读经热”,因思想混乱不堪必授人以柄。就当代整个中国教育体系而言,真正在进行“读经”的学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很小的一部分又读到了“热”的程度吗?将之称为一种“热”是夸大其辞。而社会各方提出如何“规范”“读经”等问题的意识背后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以至于敌视。长久以来的反传统教育已彻底妖魔化了传统文化,“经典”之为经典的思想本质及其内在理路是否与孔子思想一以贯之几乎无人探究,故“读经”方萌因理论与实践相悖致使争议遍野。因所读之“经”是经汉儒篡改之“经”,已大失孔子本意,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之后再推向社会,这是读经活动本身需要反思的最重要问题。就这一“潮流”本身而言,“读经”只是向社会起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推介作用,距离走入中国人的文化生命之中还有天壤之隔,这绝不是真正的儒学复兴,故儒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而且,经典之为经典,最终要进入人之生命之中,经典诵读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之起点。而诵读经典之后的更为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的解读经典,这才是今日中国回归传统文化之关键。即使今日中小学普遍性掀起真正的“读经热”,因经典所存在的问题没有通过正本清源而加以解决,所读经典是陷入误区的经典,从而不能应对人类的现代性问题(例如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西方的终结、上帝死了、人也死了等等问题),使之以真实生命走入经典、使经典义理真正走入人之生命即以经典安顿人的生命从而天下化成仍有巨大距离。故对所谓“读经热”要进行批判反思,以期导向正确的路向。
记者:今天的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乱象。我们在建设文明、和谐之社会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陷阱。您认为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今天,儒家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创建性意见?
鞠曦:回答这个问题,要根据孔子所纂之经典。《易·颐》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节》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有伤财,不害民。”《易·谦》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易·需》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据上,君子以“艮”“震”之‘颐“,“成终成始”而“动”之。而“今天的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乱象,”此固非儒学之果;因“阳在下也”,亦非儒学所能动也,故应“潜龙勿用”而“慎言语”(即使说了,也不会有用),儒者当“节饮食”而“潜”之。而“节以制度,有伤财,不害民”、“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则表明,“天地”因““节”而有“四时”生生,故人亦应当“裒多益寡”、“节以制度”,而不是无限制的把市场经济最大化。而中国“市场经济”的问题则表明,一切让位于经济发展,直致人们的道德论理也从属于“市场”,故“市场经济”是人类进步的“陷井”,而“市场经济”正是造成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发展下去,必将危及自身。故,如果说面对这些问题,“儒家思想可以提供怎样的创建性意见”,那么,这个意见就是:必须从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市场经济”进行批判,以走出“市场经济”之误区。
儒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君子修身自立而达于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社会之治平只是君子修身之自然结果,而不是急于治天下。故在儒学看来,社会的乱象就是个体之人的乱象,皆是个体之人错误修身之结果。当代社会之“诸多困难和陷阱”皆本于中国人抛弃孔子儒学之修身之道,不问德性,一味外求,以西方竞争之虎狼文化武装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故儒学并不刻意追求“提供怎样的创建性意见”,只是让人回归人的生命之本,“觉解”人的善良本性,弘扬人性的崇高,在“君子务本”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中的“乱象”也就自然消失了,而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亦自然实现了。
但这并不是说儒学不可以直接对治社会问题,以治理国家与社会之实效性而言,儒学思想又确实具有直接对治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之理论资源与可行之道。儒家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化之道都是对治当下“社会乱象”的文化良药,但问题是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妖魔化教育使儒家文化在中国现实文化中没有话语权,使其无法风化社会,教化世人。当下社会的一个畸形现象就是还没有对社会进行孔子儒学的文化教育的前题下,就否定儒学的现代教育意义,从而根本不给其发挥作用的机会,简单以所谓时代性否定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而吊诡的是,现代文化如果先进于传统文化,却为什么无法解决当下人们的现代性问题呢?所以我认为:自以为是、以非为是、自欺欺人是造成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原因。
记者:近几年,一直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这一倡导的认识与理解。
鞠曦:“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前提性问题是“什么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否则此语就仅仅是一个空洞而抽象的概念符号,无益于个体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当下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言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核心与指导的精神家园。从而需要真诚反思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已经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了吗?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吗?马克思主义文化怎样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第一个问题的反思表明,既然有“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问题的提出,就说明当代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共同的精神家园,由此表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没有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思第二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吗?这需要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对之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问题表明,仅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一事实来说,说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之合法性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明。接下来就要反思第三个问题,即使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呢?而这三个层面的反思都凸显出一个根本性问题,其就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的精神家园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吗?虽然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努力进行“中国化”,但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化”还是真正的“中国化”吗?还能够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吗?这是否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无法进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根本原因呢?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本位出发,还是从传统文化的本位出发,马克思主义文化都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之力才能真正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离开传统文化根本则不会成功。
在既有的理论资源中寻找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可以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比如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信仰中的无神论与中国哲学天道观所具有的无神论本质可以相互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与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具有本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相通之处。最为核心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现实关注点就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中国哲学全部理论的核心价值也是人。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在“以人为本”的焦点上中和贯通,从而可以推定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因为传统文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面对的文化敌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传统文化,如果说存在着威胁马克思主义文化,阻碍传统文化进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力量,那一定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但马克思主义文化无法在本质层面对抗西方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根源于西方文化之土壤,无法从本质层面对治西方文化的病痛,故欲真正对治西方文化必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使传统文化成为对治与抵抗西方不良文化的主力。所以,只能以儒学为体,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记者:台湾儒学专家林安悟在介绍台湾时说,在台湾“家家儒、道、佛”,因为好多人“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也曾说,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打着孔孟的旗号,其实内心什么都信,真正的纯儒少之又少。您认为何谓“纯儒”?您是“纯儒”吗?
鞠曦:台湾儒学的问题不是“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的问题,而是其儒是真儒、其道是真道、其佛是真佛吗?在传统文化花果飘零的今天,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学派分争的问题,而是“什么是传统”的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儒,什么是道,什么是佛,然后才有资格去计较所谓的“正宗”与否问题。而儒道之学本然会通,并无矛盾,故长白山书院以“内道外儒”立教。佛学亦是与儒道曲径相通才会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故林安悟先生所述之问题不应以贬义解之。而葛剑雄先生之所言,则需要先给出所谓“纯儒”的本体论定义,才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打着孔孟的旗号,其实内心什么都信,真正的纯儒少之又少”之原因。而“儒为席上珍”,“儒乃人之需”,儒家持守生命之本,而非固守门派之争,故以所谓“纯儒”排斥所谓“非儒”实非儒者之所为,否则何以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能必然皆是儒者吗?孔子无常师,必然不会固守门派之见,是以才成为圣人。
故理解传统文化不能以门派之见解释之,而应以义理所在贯通之。尤其在当下学绝道丧之时代,儒者当思如何精心呵护传统文化之根本,培育传统文化重生之萌芽,多思义理之本,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不是一家一派之学问,而是培育、滋养生命之学问,生命是一,学问自然是一,任何学派之争,非固执于某种思想学说,而应反思其学说是否能培育生命之本,滋养生命之本。以此为原则,儒、道、佛自有贯通之处,“家家儒、道、佛”亦有其合理的之处,而学者之职分在于辩明儒、道、佛的生命之理何在,而不是以门派之争相互攻诘。
故所谓“纯儒”实为内涵不清之概念,儒学在孔子后就已渐失其本,史上及当今之世又何以有“纯儒”之分?从《易》而言,人之所本,天道也;人之所生,地道也;儒之所本,人道也;而人道者,天地之“生生”之德也。故其所以行者,无所谓是否以“儒”相称也,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余所向者,虽行儒道而非以言,生生和中是也。故以“生生”判之,“纯儒”之论实乃虚妄之言。
记者:您认为“君子儒学”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今天,若我们秉持实践您的儒学发展设想,是不是将会修炼成为“内道外儒”的“儒风”承载者?
鞠曦:“君子儒学”非主观创制而刻意为传统文化奠基,而是孔子儒学自在之文化追求,今日秉持“君子儒学”亦非复古守旧之意,而因“君子儒学”实为当代中国人生命安顿之本质需求。“君子儒学”非只为一口号,而是具有完整系统之学理依据及余个人生命践履之验证。“君子儒学”以“生生”本体论奠基,以“承诺推定法”为哲学方法论,以“时空统一论”贯通中西哲学,以“形而中论”外化出《易》哲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哲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取向,从而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寻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真实的生命践履之路。
而“内道外儒”既是长白山书院立教之本,亦是“儒风”之自在。“内道”以修己,“外儒”以安天下,由“内道”而“外儒”,由“内圣”而“外王”,此即汝所言之“儒风”。而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真正贯通传统文化精髓之时,“内道外儒”亦自在其中,非需刻意而求之,而立“内道外儒”之志,则必然要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追问与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本大源,此为一体之两面。而汝之所问,或是一种怀疑,而消除此种怀疑,非余给出一种肯定回答所能解除者,只有真正走进传统文化,解得传统文化之本,才能真正削除此种怀疑,才能获得真正之答案。
记者:我们知道,尽管您善于交际且待人和蔼亲善,但本人却一直过着相对孤立与清贫的生活,难道一定要这样?弘扬儒学难道不可以走进高校、深入民间?
鞠曦:“走进高校、深入民间”,皆是传道授业之具体方式,余之长白山书院于此,亦是行传道授业之事,孔子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余行传道之事,何必非“走进高校,深入民间”而后可?!而汝所言之“孤立与清贫的生活”似乎为不该承受之苦事,而在余则为安贫乐道之快事,此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记者:在今天,儒学复兴的中心已由海外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但海外的儒学研究依然不容小视,在许多领域,海外儒学研究水平甚至还要高于大陆。我们当如何努力打造儒学研究的大本营?
鞠曦: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就孔子儒学之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路而言,无所谓海外儒学与大陆儒学之分,亦无需在二者之间一较短长,此实乃体制内学者之名利之争。真儒者当忧虑孔子之学不修,孔子之道不明,以自我生命之修身养性领悟与践行孔子之道,而不是以较量研究水平孰高孰低为目的去打造什么“儒学研究的大本营”。什么是“儒学研究水平”?如果仅仅是“研究”水平而无法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样的研究水平是根据什么判定的呢?其又有什么用处呢?不过是研究者混饭吃的工具而已。所以,儒学不去面对人类文化的种种问题而去打造什么儒学研究的大本营,由此表明,真正的儒学及其儒学研究只能是“潜龙勿用”。
《易·蒙》表明了儒学其所用之理。《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而现代以来对儒学进行的打倒、批判之“再三渎”,“渎则不告”也;非志应亦非时中,虽有圣功而弗能养正,故“潜龙勿用”也。
记者:当下,许多人都认为,文化普及最重要的人群之一就是企业家,因为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企业家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我们也把商界精英界定为我们的主要读者群之一。今天的企业家,与以往相比,更注重从本国文化而非西方去寻求治商智慧和修身法宝。可否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商界人士提几点建议?
鞠曦:余以为,“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企业家道德修养的提升”,这不过是对中国的道德问题避重就轻,舍本求末。如果说有一个“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之根本途经,那么也只能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当然也包括已经官本位化了的以获取最大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各大、中、小学的校长与教授们)的道德提升。可能正是此方面所面对的巨大困难,《儒风大家》才把商界精英界定为主要读者群之一,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定位。不过,对于企业家“从本国文化而非西方去寻求治商智慧和修身法宝”,则要加以分析。我在吉林大学作过“易经与企业家人格修养”的学术报告,认为按照传统文化的理路,因“企”字的象形为“担忧”与“盼望”,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业家”的西语字根为“远征军””,后被引入经济学领域,故西方学界一般把企业家定义为:在生产、经营、流通领域具有冒险精神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显然,西语“冒险精神”与汉语“企盼”在价值承诺上相通。所以,作为“中和贯通”,我把“企业家”定义为“在生产、经营、流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忧患之人”。按照“君子儒学”的理路,根据企业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忧患”的解决方式之不同,应当把企业家区别开来。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系辞传》)故应当把企业家区分为“君子企业家”与“小人企业家”。
分析表明,商界人士学习传统文化之目的不外乎二个,一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商业智慧,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二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人文教化,实现个体生命的修身养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在于“修身”,最终是达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安顿自我的身心性命于现实世界之中。故商界人士虽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商业智慧,却非传统文化之根本,亦非大道之所在。只有真正从传统文化的根本出发,加强商界人士的自我修身,才能真正获得传统文化之精髓,并使自我身心性命真正获益孟庆树。而且,只有通晓身心性命之本,才能把握好手中的财富,使财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财所用,这对于商界人士如何安顿自己的财富人生具有本质性的决定意义。
所以,如果对“商界人士”就“治商智慧和修身法宝”提几点具体建议,那么,也只能是对“君子企业家”概而言之:对“治商智慧”的建议即上述《易》之“裒多益寡”、“节以制度”,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适可而止“潜龙勿用”;对“修身”的建议则是以《易》“君子”之道安身立命,达到穷神知化,使生命生生不息。
记者:谢谢鞠曦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
(注:本文于《儒风大家》2011年第3期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全文)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微信号:zixuezha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