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好看名字一见倾心,再见钟情——记与《正觉绵德》一起起走过的日子-Koko的原创文章

一见倾心,再见钟情——记与《正觉绵德》一起起走过的日子-Koko的原创文章

很喜欢这句话:一见倾心,再见钟情。落笔之前,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与《正觉绵德》一起走过的日子,再好不过。
最近网上很流行“任性”二字,我突然也想最后“任性”一次,在我最钟爱的杂志上,写一篇自己的心情独白。
创刊,还算甜蜜的开始
初见“正觉绵德”,是在2010年的6月,我正因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匹配而纠结游离之时,上司发给我了一张小小的图片,正正方方的印章,篆刻着:“正觉绵德”四字。上司说,这是公司老板为我们内刊取的名字先登死士,还专门请知名纂刻家刻了印章。虽然连这四字的意思都不知道,但我还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焦躁不安的内心也渐渐归于平静,因为终于得偿所愿,能够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内刊的筹划工作自此开始。
创刊申请、费用预算、栏目规划、版面布局、找供应商打样、考察印刷厂等,一系列工作有序拉开。从12开到16开,从32页到16页,从季刊到月刊再到双月刊,内刊创作团队事无巨细,均从可行性、合理性等多方论证婪组词,力求做到最科学。直到6月末刀碎星河,终于确认了大16开、20页、双月发行、7个栏目的布局。
7月,紧张有序的组稿工作开始,第一期,专门邀请了集团董事总经理开展访谈,分享他的理念,随后整理成文《做好自己的本分》。犹记得那是自己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庄先生,与想象中的严肃完全不同。庄先生非常平和,在访谈开始之前,他逐一认识大家,了解入职时长,关注大家在CNI的成长。在访谈中,他从《人往低处走》一书谈起,引经据典,跟我们分享道德经的智慧,激励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有“水”一样的胸怀。这场访谈对我来说,可谓是职场第一课,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期内刊的组稿工作可谓隆重。人力资源和行政部的10个人(含2个经理)围坐在会议室里,对所有文章逐篇审阅,逐句修改,力求将错误降到最低,给读者最通畅优美的阅读享受。在此后的几年内刊主导时间里梦幻好看名字,每当筹划工作遇到困难时,我总会回味起那一次,然而,这样的场面,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9月末,第一期《正觉绵德》终于印刷成册,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们如获至宝。随后,创刊号读者满意度调查工作随之开展,随机抽取的200名员工对首期内刊整体满意度为76%,普遍欢迎内刊的创办。虽然距离内刊编辑团队的期望还有一大截,但从无到有,已经算是最大的突破,《正觉绵德》从此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发行,酸甜苦辣皆入味
如今,《正觉绵德》已走进创刊的第5个年头,面对第23期的发行,回头再去看这几年走过的路,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如果说第一到第六期的创办工作还算顺利的话,那么从第七期开始,创办工作就犹如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没有了方向。
由于诸多变故,原本一起参与内刊创办的同事要么离职,要么调离,连我的直属上司也不再管我。突然的变故,让还算职场新人的我无所是从,压力倍增。而同时,读者的反馈意见,也纷纷传来:“内刊关于公司的信息量太少”、“太过生硬”等等……偶然的机会,收到了庄学熹先生的建议:“少一些人物介绍,多一些公司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要推翻创刊之初“聚焦”栏目的定位——“聚焦管理层思想”,改为“聚焦公司发展动向”,内刊必须尝试转型和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七期的发行工作提上了日程,出刊时间为2011年9月,正好是内刊创办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公司成立满76周年的时间,我们决定将此作为契机,开始尝试突破。在印刷成册的第七期内刊上香体丸,读者看到了庄先生写的卷首语《寄语中南人》,回顾了公司创始人的生平,盘点了集团76年发展的历程,看到了蓬勃发展中的和谐团队。可是,没人能看到杂志背后忐忑不安的编辑部成员。
是的,是“忐忑”,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多么形象的一个词汇啊。没有上司的指导,开始主导内刊的创办,能行么怪兽黑暗大陆?这么小的职员,跟几乎一年都见不到面的大老板约稿,他会理睬吗?公司76年的发展历程,那么厚重的历史,能找谁要资料?和谐团队的关注,公平吗?这一切都让我和编辑部的成员忐忑不安。
所幸,叶先生在都不认识我是谁的情况下,花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分享了公司的发展和历程,还给了我们宝贵的资料。而第一次发给庄先生的邮件,他不仅回复了,还真的给内刊写了卷首语;几年以后的今天,那封邮件依然保存在我单独建立的文件夹里。不仅因为那是我收到的唯一一封庄先生的邮件,还因为,办了一年的《正觉绵德》,我却在一年以后才真正懂得“正觉绵德”的含义。
“正觉者时时皆自省,绵德者时时皆包容互勉”,这是庄先生《寄语中南人》中的一句话。后来,我曾经用这句话跟很多人解释过“正觉绵德”的由来。庄先生是希望内刊能够传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安思危,不自满,不自夸,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姆山草场,有承认及面对自身弱点之胸襟与改进不足之勇气,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企业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然而,创刊之初的我们,伍伯兰我想并不是完全了解他的思想的。
两年以后,跟一个从事媒体的朋友讲起这段故事,他笑着说:“是你们太较真了,办得好会怎么样?不好又会怎么样呢晶锅英雄?你们只是在打一份工而已,谁会在乎呢?”或许他说的不无道理,但他说错了一句:谁会在乎呢?编辑部成员会在乎,读者会在乎。《正觉绵德》就像我们的孩子,从孕育到出生,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和梦想禁之渊。
从那以后,《正觉绵德》步入了漫长的摸索期。从第八期到第十七期,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摸爬滚打,先后经历了直属上司频繁更换,编辑、通讯员的逐步流失等,不经意间,内刊似乎从一个部门的工作,逐步成为了一个组别的工作金婚是多少年。团队的不稳定尚能通过增加工作量来克服,而“素材的缺失”却让我们束手无策。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就没有稿件,聚焦栏目就有可能要开天窗。
在挖掘素材的路上,面对“哪有那么多大事?”“我们这里没有新闻”“那个比较敏感,最好不要写”“这个话题不能提”等等回复,我们从开始的黯然神伤到习以为常,再到最后,可以自己区分敏感信息,一路走来,每一步,似乎都很艰难。
为了广泛征集素材,唤起各部门对内刊的重视,我们曾在给管理人员发放内刊时,附加过一封信,情真意切的告知我们存在的困难,希望寻求他们的帮助;也曾亲自把内刊送到部门经理的手中,希望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能够给内刊积极提供素材租妻成婚。然而,成效甚微位元堂猴枣散,内刊依然时不时会面临开天窗的命运,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有时只能用与公司相关性并不强的员工投稿来代替。
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无奈的,因为无奈,所以才会在2014年度的企业文化座谈会上,听到首席工程总监的那句:“我们太敏感了,好好的一篇文章,非得在审稿时把‘玻璃厂成为三星一级供应商’中的‘三星’两个关键字去掉,还有什么价值”时,有落泪的冲动。留白太少、文字太密、太过紧凑、页面太少,面对读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尽管知道是事实,但却力不从心。“改变”,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真的很难。
2014年8月,值第十八期出刊之即,集团人力资源部新来了一位总监。他非常关注内刊,对内部团队成员发出的第一份报告中,即指出了内刊中的诸多错别字。在随后的第十九期到第二十二期发行过程中,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纠结”两字来形容。一方面,领导亲自参与组稿计划的制定,指导每期内刊的主题阿旗贴吧,审核每一篇稿件,建议设计的风格等等,他对内刊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倍感欣慰杀出狂人镇,因为总算不用再担心素材缺失的问题了。然而,另一方面,他事无巨细菡萏的意思,尤其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们压力倍增。常常一篇稿件修改很多遍,都达不到要求,封面更是在设计多个版本之后,才能通过。在此背景下,出刊时间无法准时了,大家的工作量也加大了。
从2014年8月到2015年11月,一年多的时间,《正觉绵德》仅发行了五期,比原计划少了二期,然而,却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前筹划七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好在巨型哲罗鲑,我们都承受住了压力,一期比一期进步,读者的反馈和满意度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编辑部成员曾用“改革”来形容这四期内刊,因为无论是在选题策划,还是在设计风格上德州一中,我们都在逐渐打破以往的局面,尝试转型,向更专业、更贴近企业价值观的方向迈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回顾创办《正觉绵德》的历程,才发现,五年,是如此的短暂。我们一起探讨文章修改方向,一起制定刊物组稿计划,一切策划重要选题。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历历在目。五年,又是如此的漫长。我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一起互相鼓励安慰,一起互祝彼此珍重。每一个场景,似乎都如此遥远……
短短三千余字,又如何能记录下这五年的笑和泪?哀与乐呢石兆彬?
此后的很多年,我都会记得,曾经有这样一本刊物洗手六步法,在你我的心中,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再见,《正觉绵德》 !!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有种虚脱的感觉妮图。短短三千余字,却似乎耗费了三年的精力,不同于之前这五年写过的任何一篇稿件。这其中,有感情的沉淀,也有太多的不可说,不能说。因为工作调整,未来,我将不再负责内刊的相关工作。借这篇文章,我想最后一次,再以《正觉绵德》编辑的身份,呼吁更多的领导、同事关注内刊的成长扇舞丹青,支持内刊的发行,加入到内刊创办的工作中来。因为,它是CNI的孩子,也是我们所有创发人的孩子。
如果喜欢,关注我吧!分享生活与成长的点滴。